宋世雄和他的老师

宋世雄和他的老师
  尝试
  体育比赛实况的转播,现在已为大家所熟悉。但说到体育转播的历史,还有一段人们不太知底的缘由呢!解放初,有一支苏联男子篮球队来沪比赛,轰动了整个体坛。广大观众买不上门票,纷纷给广播电台打电话:你们国庆游行能转播,戏曲演出能转播,能不能搞搞球赛的转播呢?
  仓促之间,这一艰巨的任务落到了张之和陈述两个人头上。张之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副组长,曾担任第一次国庆游行实况转播。陈述早在解放前就擅长体育播讲,曾在1948年全运会上做过广播解说。新中国这第一场球赛转播,他们合作默契,说捧自如,如同演了一场精彩的“双簧”,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从此,张之走上了体育转播的道路。1953年,调到了中央台。他勤学苦练,转播时胸有成竹,急缓相当。急来口若悬河,滔滔不断;缓时绘声绘色,趣味横生。张之这个名字很快便在广大听众特别是体育爱好者中家喻户晓。
  拜 师
  就在张之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博得越来越多的人真挚爱慕的时候,14岁的中学生宋世雄,爱听张之的实况解说,几乎到了入迷的程度。凡有张之出场解说的体育比赛,小宋总要守在收音机旁。他竭尽全力记录张之广播时所用的各种词汇,模仿张之的声调、语气……久而久之,小宋的“体育实况转播”,成了北京三十七中文艺晚会的一项“保留节目”。每当学校举行文艺演出,同学们在台下一哄:“宋世雄,来段‘学张之’!”他便欣然跳上台去,短短几分钟的“实况转播”,博得全场掌声喝彩。一天,他索性鼓起勇气,给张之写了一封情辞恳切的信,希望能和他见上一面。
  张之约小宋到自己工作的单位和他相见。小宋以他俐落的口才、诚挚的感情,唤得了张之的同情和惊异。后来,终于拜张之为师,破例地迈进了中央广播大厦,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理想,成了新中国第二代体育实况转播的优秀解说员。
  青出于蓝
  第26届世界乒兵球锦标赛期间,宋世雄第一次坐在话筒前转播比赛实况,就表现得镇定自若,反应快速,受到同志们的好评。为了训练口齿,他花了很多时间练绕口令,注意听着名京剧演员的演唱录音,学习发声、吐字的抑扬顿挫。小宋开始转播球赛,一味追求“快”,解说的就象开机关枪一样。听众反映说:“语言乾瘪,词汇单调,缺少评论。”为此,张之要小宋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的学习上,推荐他多看一些话剧,特别是老舍等语言大师写的剧本。小宋抽时间看了《茶馆》、《骆驼祥子》、《蔡文姬》、《胆剑篇》的演出,又反复学习了这几个剧本,对一些名句背得滚瓜烂熟。平时,小宋总是随身带着小笔记本,不管听到人们讲的惊人妙语,还是看到书报上的精彩词句,他都记录下来,研究、消化,变成解说中使用的语言。
  宋世雄对工作一丝不苟,每当转播一场国际比赛之前,他都要赶到机场去“认识”每一位运动员;赛前训练时,要拿着名单到一旁去仔细观察;同时还要通过翻阅资料,采访中外教练,把了解到的有关情况记录在名单上面。其中包括运动员的外貌特征,如:“金发”、“眼镜”、“细高”、“大胡子”、“左手握拍”……回到家里,走在路上,随时都在背诵、默想。即使是对于自己已经熟悉的中国队员,他也要参加队内召开的赛前准备会,记下领队、教练和队员们谈话的要点,了解他们的作战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宋世雄青出于蓝,以他伶俐的口齿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听众的赞赏和敬佩。
  20多年过去了。如今,张之年过半百,现场解说较少,而当年的“小宋”,已步入中年,人称“大宋”了。正象过去他写信给张之那样,现在他经常收到来自各地“毛遂自荐”的信,表达他们对体育广播的热爱,寄来厚厚的一叠球赛转播解说的记录稿,有的还寄来胶带。宋世雄风华正茂,而新一代体育实况解说员又在迅速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