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矛盾沖突的演變和發展前景

巴以矛盾沖突的演變和發展前景
摘要:1,歷次中東戰爭均是阿拉伯國家出面和以色列干架,巴勒斯坦僅僅是戰場之一。
2,巴以的矛盾沖突演變為阿拉伯世界和美國之間的矛盾。
3,巴以矛盾沖突首先演變為阿拉伯世界和美國的矛盾,有了歐、俄兩家的參與,巴以矛盾沖突演變為阿、美、歐、俄四方博弈。阿拉伯世界由于實力有限,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4,不遠的將來,中國遲早會進入巴以矛盾的核心地帶,四方博弈進入五方博弈階段。
6,隨著世界格局的變換,各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必然在巴以沖突中表現出來。
5,那什么時候中東有和平呢?當中東淡出大國視野的時候,中東的和平就來了。什么時候中東會淡出大國的視野?當中東的石油抽完的時候。什么時候中東的石油會抽完呢?據專家說,地球上的石油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45年!
最近一段時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哈馬斯又干上架了。
本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那塊屁大點地方,鳥都懶得拉屎,可兩家自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建國以來,就沒有消停過。其實,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并沒有打過什么值得稱道的架,歷來只是小打小鬧,倒是巴勒斯坦的一幫弟兄們挺身而出,要揍以色列,給巴勒斯坦撐腰,自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約旦聯軍進入巴勒斯坦,開始與以色列的第一次群毆,隨后雙方先后惡斗五次,阿拉伯弟兄們越打越沒脾氣,真應了那句“屢戰屢敗”。至今阿拉伯的弟兄們咽不下這口氣,而以色列雖屢次贏得戰爭,但離和平的距離絲毫沒有縮短。
按說倆蛋子大的國家(當然巴勒斯坦尚未建國,姑且稱之),就是打架也打不了這么六十來年,擱誰也不想折騰,也折騰不起,但這僅僅是問題的表面。歷史上背后的因素太多,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分析問題的時候,按照理科的思維方式,首先應該建立模型,這個模型盡可能的簡單,濾掉所有干擾因素,經過一番推理,得出結果后,再逐個添加足以影響即得結果的因素,再次得出新的結果,如此反復,問題就可逐步加以解決。
好,正式開始。
首先,以色列的建國源于“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如果世界上就這倆國家的話,很好辦,雙方如果接受聯合國的決議,各建各的國家就是了。如果有一方不接受,談判。經過談判,雙方讓步妥協,達成協議,也可相安無事。談判不成,打架。打架也成,拳頭硬的把弱的打趴下,然后簽城下之盟,不管誰吃虧沾光,那怕敗的一方有一肚子的火,但技不如人,也只能愿賭服輸,盡管對一方來說是屈辱的,和平也是可以實現的。等實力上來了,再反盤不是沒有可能的。
以上是最簡單的有關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關系的分析。這種結果是不可能的,卻是影響因素最少得出的最直接最簡單的結論。
第二,添加影響因素:巴勒斯坦一方添加上阿拉伯國家,以色列一方添加上美國。阿拉伯國家抱成團的機構叫“阿拉伯國家聯盟”,簡稱“阿盟” 。阿盟自1945年3月成立以來,阿盟成員國由當初的7個增至22個,分別是:亞洲部分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阿聯酋、卡塔爾、巴林、敘利亞、伊拉克、約旦、黎巴嫩、也門和巴勒斯坦;非洲部分的埃及、利比亞、蘇丹、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亞、索馬里和吉布提。1993年9月,印度洋西部島國科摩羅加入阿拉伯國家聯盟,阿拉伯國家總數增加為22個。總面積約1400多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88億。以色列國土面積,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實際控制面積2.8萬平方公里,全國總人口為700萬。
其實歷次中東戰爭均是阿拉伯國家出面和以色列干架,巴勒斯坦僅僅提供戰場。本來以色列和巴勒斯兩家實力相比,巴勒斯坦就是天平翹起的一邊,但有了阿拉伯世界的支持,以色列孤掌難鳴,早該被打趴下了。情況并非如此,既然巴勒斯坦有阿拉伯世界的支持,以色列為何不也找個粗腿抱抱呢?并不是以色列找到了美國,而是美國自動送上門,要在以色列背后撐腰,雙方一拍即合。巴以雙方有了后臺,情況變的有點復雜了,各靠大樹,都以為找到了制勝法寶,互相不服氣的情況下,別無他法,繼續干架。屢次在以色列快被打趴下的危機時刻,美國出面使以色列反敗為勝,幾十年來,以色列至今保持著和阿拉伯世界戰爭的全勝戰績。挨了五次揍,阿拉伯世界知道光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逐漸心灰意冷,斗志動搖。這還不是主要的,其實最主要的是美國對阿拉伯世界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首先拉攏阿拉伯世界的頭頭埃及,使埃及首先和以色列媾和,這下阿拉伯世界徹底群龍無首,內訌不斷,自此以后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的強硬始終只能停留在口頭上,再無對以色列的實質性威脅。
從以上看,巴以的矛盾沖突演變為阿拉伯世界和美國之間的矛盾。
巴勒斯坦看到自己的弟兄們紛紛退卻,好賴別的都是國家了,自個連個窩還沒有,單靠別人看來是不行了,還得自個干。于是巴勒斯坦內部成立了名目繁多的政治和軍事派別,其中較大的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 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伊斯蘭圣戰組織(杰哈德)、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人陣)。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組織(巴解組織)即法塔赫是多個派別中實力最強、影響最大、人數最多的組織,掌控著巴解組織的軍、政、財務與外交大權,擁有坦齊姆組織、“阿克薩烈士旅”等多個軍事派別,是巴勒斯坦主流派別。另外三派均是激進反猶太人組織,主張戰爭是爭取建國的唯一手段。
實際上,目前以色列的最大麻煩就是來源于巴勒斯坦內部軍事派別對以色列無休止的小規模襲擊,由此帶來以色列人民生活的非正常化。
以色列也不是吃干飯的,知道區別對待的學問,多次打擊也都針對巴勒斯坦內部軍事派別進行的,這次以色列公開說就是打擊哈馬斯的,而且強調是針對哈馬斯軍事裝備、設施和人員。
總之,現在的局面就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軍事派別的軍事斗爭,這也恰恰是中東和平的最大障礙。
上面我們說了,美國的摻合讓勝利的天平傾向了以色列。美國為什么這么做呢?這源于美國一貫的地緣政治策略,既平衡,誰弱扶持誰,誰強遏制誰,雙方都吃不下對方的時候,美國就成為雙方需要的仲裁者的角色。依賴美國強有力的支持,阿拉伯世界尚且打不過以色列,何況巴勒斯坦內部幾個小小的軍事派別?并不是美國擺不平,而是美國故意為之。以色列強的時候,為防止一強獨大,美國縱容巴勒斯坦軍事派別力量的壯大,哈馬斯贏得巴勒斯坦選舉就是明證。當巴勒斯坦軍事派別強大到快不聽美國話的時候,美國教唆以色列打擊巴勒斯坦軍事派別,這次借以色列之手打擊哈馬斯就是例子,目的就是要削弱哈馬斯的實力。但是大家放心,美國不會允許以色列把哈馬斯趕盡殺絕的。
這就是美國游刃有余的君臨天下的訣竅。中東巴以矛盾只是美國玩的把戲之一。
美國為什么這么苦心玩這種游戲呢?只有一個原因:石油。
阿拉伯世界雖多處沙漠,別看國土表面光禿禿的,但是地下有黃金。石油是世界正常運轉的“血液”重要性自不用多言。一個團結、和平、萬眾一心的阿拉伯世界在美國眼里是世界最不安全的因素。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沖突來牽制整個阿拉伯世界,進而讓頭戴圍巾的阿拉伯弟兄在賣油的同時手里得拿著AK-47,警覺的看著周圍。要想安安生生的賣油,得求美國管好以色列;要想讓美國管好以色列,你們得給我安安生生的賣油,不準有別的想法。這就是美國的如意算盤。
第三,再添加影響因素:歐盟和俄羅斯。由于以色列有美國的支持,俄羅斯自然而然站在巴勒斯坦一方,也就是阿拉伯世界的一方,這很好理解,畢竟俄羅斯也是石油生產大國,和阿拉伯世界有著共同的利益。但無奈俄羅斯的支持并不象美國那樣明目張膽,以色列要槍,美國給槍,以色列要炮,美國給炮,俄羅斯的支持更多的是道義上和間接的,多多少少也有一些悄悄的干活。歐盟也過來趟這趟渾水。歐盟的態度也是扶弱抑制強,擺明了是想玩美國那一套。俄羅斯和歐盟進來勸架,就是也想當裁判。美國一家當裁判,有時候還能掌控局面,又添倆裁判,局面更加復雜,局勢演變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反倒顯的不是很重要了,這個地區逐漸演變為大國博弈的場所。怎么這么說呢?舉個例子。俄羅斯不讓北約東擴,那他除了直接威脅之外,還會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問題動腦筋,你美國支持以色列,我就背后支持哈馬斯,比如悄悄給哈馬斯點火箭彈。美國知道了,說你不能給哈馬斯火箭彈,俄羅斯說,行啊,不讓給,那你別讓北約到我家門口。這就是博弈。目前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生死說不重要也重要,說重要也不重要。不重要是因為他們的生死和大國無關,重要的是他們生的話,可以更好的能被利用,他們死,就失去使用價值了。他們存在或者說他們矛盾的存在,僅僅是大國之間以此為籌碼進行交易罷了。
過去美國掌控巴以是為了石油,現在不僅僅是石油了,有了其他大國的參與,可以討價還價的事情多了去了。由此可以看出,巴以矛盾沖突演變首先演變為阿拉伯世界和美國的矛盾,有了歐、俄兩家的參與,巴以矛盾演變為阿、美、歐、俄四方博弈。阿拉伯世界由于實力有限,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第四,再添加因素:中國。以目前中國的實力和在國際上的地位而言,進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進行所謂的調解是完全夠資格的。
世界上的熱點,比如朝鮮核問題、伊朗核問題、非洲和平問題、能源問題、環境問題、人權問題等等都有中國的身影,而偏偏最大的熱點問題,沒有中國的身影,這就是巴以問題。這并不是因為中國不想摻合,是美國和歐盟在拼命擠兌中國,不讓中國摻合。但是中國并沒有放棄努力,進入不到核心區域,中國就在外圍轉悠,慢慢的等待和尋找機會試圖進入巴以問題的核心。中國中東特使孫比干大使就是干的這個活。
中國試圖進入巴以問題的目的不言自明,和其他大國打的是一門心思,那就是以此為籌碼,向其他大國開價,維護和撈取自個的利益。
不遠的將來,中國遲早會進入巴以矛盾的核心地帶,四方博弈進入五方博弈階段。
可以料想的是,中國畢竟是中國,不會專為自個考慮,和中東諸國共贏,一舉推翻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應該是中國長期的戰略目標,中東僅僅是其中最難啃的骨頭而已。
經過上述四個步驟,我們大體可以看出巴以問題的內在本質,也就明白了為何小小的巴以沖突,不管是響個手榴彈還是大規模軍事行動,都會在世界媒體中占據重要位置,都會牽涉世界大小國家的神經。隨著世界格局的變換,各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必然在巴以沖突中表現出來。
回到現在以色列和哈馬斯沖突上來,明白了上邊的道理,你就明白了哈馬斯不會死,因為有大國不讓他死,退一萬步講,就是哈馬斯死了,還有法塔赫,還有杰哈德,他們折騰的動作不亞于哈馬斯,都夠以色列喝上一壺的。那什么時候中東有和平呢?當中東淡出大國視野的時候,中東的和平就來了。什么時候中東會淡出大國的視野?當中東的石油抽完的時候。什么時候中東的石油會抽完呢?據專家說,地球上的石油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