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以大眾的名義
“山寨”是今年流行的熱詞之一。它最早出現在IT行業,是民間勢力對某些知名品牌的低成本仿制。但它很快向其它領域蔓延, 迅速成燎原之勢,到目前已經是無處不“山寨”了,甚至有人已經在籌劃“山寨春晚”,向央視春晚發起了挑戰。關于“山寨”文化,一時更是眾說紛紜。
僅以文化的角度而言,“山寨”精神可謂源遠流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中國歷史中已經響徹兩千多年,是我們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流民草寇,占山為王,在我們的歷史中更是層出不窮。關于這種所謂游民文化,王學泰先生曾有非常精彩的專門論述。山寨文化在當下能夠迅速崛起,并贏得廣泛認同,除了急于發財、出名的社會浮躁之氣,以無厘頭戲仿為其特征的商業娛樂搞笑漸成流行趨勢之外,不能說沒有這種深層的社會歷史心理的支持。但是,就像所有的歷史遺產都具有兩面性一樣,毫不奇怪,“山寨”精神也應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其中固然有“三國氣”、“水滸氣”對于權威、秩序、體制、制度的沖撞,卻也有蘊含其中的對于平等、自由、自主的向往和追求。在這里,義氣之所以重要,朋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組織”往往是靠不住的,法制或法治也是靠不住的,當老百姓被社會壓迫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只有朋友義氣能夠讓他們喘一口氣。所以,僅僅責怪“草根”社會的“游民”情結是不夠的,也是不公正的。它或許不夠現代,不夠文明,卻是這些無權無勢之人為求一線生機必然要選擇的方式。
實際上,社會文化資源的分配和占有從來都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少數人往往支配和決定著多數人的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在這種權利結構(比如雅和俗)中,雅文化總是高高在上的,俗文化卻被貶得很低。雅文化的趣味總是好的,而俗文化的趣味總是糟的,雅文化面對俗文化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社會心理優勢。這種狀況由來已久。所以,山寨文化一定隱含著邊緣文化對主流文化,即民間文化、市井文化、草根文化對宮廷文化(又稱貴族文化)和士大夫文化(又稱山林文化,與山寨僅一字之差,可見大有深意)的反叛和挑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寨春晚,它的出現,集中表達了社會大眾的一個心愿,他們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一個被動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費者。他們也想要參與到文化生產的進程中去,以體現文化的自主性和獨特性。他們不是沒有創造或創新的能力,只是這種能力長久以來被壓抑和漠視了。在我們的文化生產體制中,這種自發的、從草根中生長出來的文化,始終處于邊緣的、弱勢的地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現在他們覺醒了,覺悟了,既然不能登別人之堂,入別人之室,那么,他們就要為自己搭一座“山寨”,造一座廳堂,來實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而網絡視頻的出現,也為他們創造了很好的機會和平臺。不過,作為主流文化,不能把它看作是勢不兩立的,而應該虛心地向他們學習。這一點毛澤東同志在六十多年前曾經向廣大的文化工作者發出過熱情的呼吁,今天看來,也還是很有必要的。
有人說,大眾文化這些年不是很繁榮嗎?誠然,這種十分繁榮的大眾文化,其實是被限制和規范在商業和市場的生產體制之內的,它所體現的并非“大眾”的意志,而只是資本的意志。所以,它完全不同于我們這里所說的“山寨”或草根的文化。有時,“山寨”文化也曾戲仿商業流行文化,但那只是表達了對于資本的不滿和抗議罷了。當然,“山寨”正在迅速演化為一個泛文化概念,所謂無處不山寨。它的內涵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其危險的另一面正在浮現出來,譬如山寨藥品的出現,就是個明顯的信號,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