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舔血請小心別割了舌頭

刀口舔血請小心別割了舌頭
“四萬億”計劃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搞清楚中國經濟存在的真正問題所在,一味的靠擴大基建投資規模,以“灑胡椒粉”式的一哄而上,搞粗放型的大呼隆,其結果非但不能刺激內需,而且還會導致滯脹,同時和全球金融危機結合起來,將中國經濟導入高危區。
這次提出的所謂十大舉措,可謂件件都是無的放矢,大有前清“十全老人”之風。在此國際經濟形勢日趨惡化的環境下,非但不能在短期內穩定國內的經濟走向,而且還可能導致從通貨緊縮到通貨膨脹的“反硬著陸”,某些決策者,在尚未完全辨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的時候,驚惶失措,自亂陣腳,將中國原本在金融危機中所處的主動的,相對有利的地位,變為被動的、不利的地位。
四萬億不是小數字,如果能夠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善加利用,那么應當可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這次提出的“十大舉措”,給人的印象是:主次不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美國用七千億美元救市,雖然非議也不少,但至少是目的明確,有的放矢,決策者可以時刻把握進展情況,為下一步行動做準備;美國的經濟問題,自然不出在金融系統一個方面,它的零售業、制造業、運輸業,目前都已經受到金融危機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美國的決策者是否會急于拿出這樣一個大計劃來進一步“救市”呢?目前顯然不會,即便在新總統就任后,兩會都在民主黨控制之下的情況下,也會以循序漸進的方法,對癥下藥,找出結構性的問題,再通過對結構進行調整,方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奧巴馬近日表示要對布什時期的法律法規做一定程度的修改完善,就是為這一行動打下伏筆。
那么,中國的“四萬億”計劃看來聲勢不小,為什么前途不妙呢?
顯然,這個計劃的制訂者和決策者,沒有發現中國經濟運作系統中所存在的固有的問題,而是片面的將目前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全部或大部分的歸咎于國際上的不利因素。決策者的思路是被動的,是封閉的。
中國經濟走了近30年的外向型道路,而未能在此期間有效提升國民的購買力,可以說已經是處于相對被動不利的地位。其他后進的發達國家,無不在同樣是30年左右的時間內,提升了國民的購買力,這些后進國家,如日、韓等,國內市場相對較小,即便國民購買力達到一定水準,也未必能抵御經濟危機時大國衰退所帶來的沖擊,但不可否認的是,它至少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沖擊,保護自身的經濟實體不受過多的損失。
而中國的情況是超過50%的外貿依存度,國民收入和購買力基本只有日韓的20%左右,歐美的15%左右,無法將產能消化在國內,是必然的。但是,“四萬億”工程卻只在第八條提出提高低收入和退休人員的福利待遇,而在目前企業能夠不裁員已萬幸情況下,無疑杯水車薪。
這次經濟危機少則兩三年,長則五六年,“四萬億”是否看到了情況的嚴峻性呢?對于企業的科技創新、質量控制基本沒有提到,對于前期投入后,國際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更沒有考慮清楚。如果明年年中,外貿形勢急轉直下的話,“四萬億”效應已過,中國經濟進入高危區,不是聳人聽聞。
對癥下藥,冷靜判斷,是一個決策者的應有素質。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形勢下,應該將資金投入可以長期發揮效益的制度性領域,加快醫療、教育保障福利體系的建立,使百姓無后顧之憂,真正做到刺激內需,拉動消費;加快企業技術提升改造,提高中國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品質安全度;設置平準基金進入證券市場,充分發揮企業融資的平臺效應;政府專款扶持中小型企業,從根本上接近就業問題。如果一味的靠擴大基建投資規模,以“灑胡椒粉”式的一哄而上,搞粗放型的大呼隆,其結果非但不能刺激內需,而且還會導致滯脹,同時和全球金融危機結合起來,將中國經濟導入高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