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民族主义的契机?
静坐超过一星期的野草莓学运,已有遍地开花之势,直接间接卷动进来的民众、社运团体,也越来越多,它的後续效应不仅在集游法、总统道歉等诉求上,也可能攸关未来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
野草莓学运,一开始是由部分七一五学者发起的公民运动,而後在种种现实考量下,渐渐发展成学生运动。这次运动,绝非七一五学者的借屍还魂,而是经历了2006年与民进党主流的国族主义路线决裂後,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卧薪尝胆,在1106的大乱战,民进党中央的街头路线失控,再加上高层畏事落跑,行政院前静坐的学者、民众及学生撑过了当天的狂暴与镇压,乘势而起成为泛绿阵营唯一留下的抗议香火,并将运动形式转化成学生为中心,并打算转化为进步的公民意识。
学生是主角不代表外围啦啦队就不重要,从这几天陆续在各报章媒体出现的支持评论,可以看出对这次学运的部分解读一定程度延续着七一五宣言的价值核心,也就是民主制度的维系及国家认同的打造并立并重。只不过这一次对立面转换成国共两党,避免掉了两年前难以取舍的尴尬,这也才卷动了绿营内部甚至广泛社会的支持。这次是成功的公民民族主义实践,所以赵刚指出这次运动有「指责国民党政权与中国沆瀣一气」的认同倾向,反映出台湾社会不同阵营的重度焦虑所在,只是平心而论,民族的部分本是七一五学者一贯的立场,无须争执,公民建构的层次,仍必须正视。
而未来的挑战依旧严峻,政治领域中的实力原则仍必须面对。民进党执政後期透过打造国民卷动选民的政治现实主义越来越狰狞,比起七一五宣言以来毫无群众基础,这次虽稍具对抗实力,未来不与派系合作,能否被党内重视而不被收割,已经值得怀疑,不论有没有党内造党的机会,从过去的惨痛经验来看,公民的锻造,也不能再交给党。
但与公民社会的连结,也是有NGO、社运基础羸弱、先天不足的情况在,再加上民进党戒不掉的国族动员,亲绿的团体一吸就走,其它的议题复杂及统独交织的各团体仍会因此产生冲突和矛盾,如果公民与民族的取舍难题依旧会是摆不掉的附骨之蛆,各方的新仇旧恨彼此制肘,公民社会仍会仅是蓝绿恶斗下难以派生的空想。
不过这次野草莓运动的效应,也不该仅把目光摆在短操作的政治发展层面,每个参与者的主体性仍是重要关键,野草莓的诉求取之於社会,如果每个参与者能与社会有更多的连结面,就像当年野百合,许多参与者,经过了一场场运动及社会底层洗礼,至今仍在台湾劳工、环保、社区、人权等等领域为社会公平、弱势正义努力不懈,细水长流。要连结公民社会,就必须打造出厚实的公民社会出来,这恐怕才是真正不让台湾向下沈沦的公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