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钱穆观点
在台湾念历史的大概很难不认识钱穆;一但认识,要忘记就更不容易了──他是李敖口中所谓比其师吕思勉还迂腐、迂腐到自成一格的,那种今日已绝迹的想做一代儒宗的传统(中古?)士大夫(这样形容似乎过分,所以我只是引述而已)──想忘掉他,很难。
《尚书》〈舜典〉:「 宾於四门,四门穆穆。」钱穆钱宾四先生。图片来源
不过最近翻了一下他的全集,却很讶异的发现他有篇文章在谈《水浒》;像他这样正经八百硬梆梆又被讥为「迂腐」的「学者」会去谈小说这种「小道」,看起来似乎也是绝无仅有,也够令人微微一惊的了──仅次於晓得他曾出过国(这是我大惊小怪了,虽然香港台湾本来就在海外,不过他老人家英国美国义大利都去得,还是出乎我意料)。
老人家还是有一套的。他谈《水浒》,先从自小一段往事开始,讲到私熟当中其师郭某准备好酒菜牒翻看一本书的当儿,学童围观,不识其为何书,但知书名大书「水浒」两字;孩童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如发现了新鲜好玩的物事,哄传「水浒」,有的倒是想起他们之中也有人看过同本书了──钱先生就被拱了出来,当下能背诵其中内容,果然了得(!真的了得);不料其师沉吟一阵,说道:「汝不曾看(大字行间)小字罢?」一句话正中钱先生心里不踏实处。据钱先生说,从那以後他才晓得注意那些注疏。(妙得很的是,氏着《国史大纲》之外再没有人这样写书了)
而被他忽略的那在《水浒》中点评的,就是金圣叹。
金圣叹的评点固然让人有多看懂一点书中下笔之妙处,不过此种「教训」事过境迁,似乎除了是一种记忆外,再不能给钱穆带来什麽;钱先生便觉得金圣叹所谓「六大才子书」中,《史记》、《西厢》等等,金圣叹评的也不过尔尔(鲁迅则根本就认为七十回本《水浒》里头许多与其他版本不同处,根本是金圣叹自己动手改了,再加以「评点」,自己叫好;好像刘颚评《老残游记》,期待作者赶快出下一回一样)。金圣叹点出了宋江其实不过是挂了一面忠义的招牌,乃至於恨不得在最後一回众好汉聚义的当晚,在卢俊义梦里一口气全叫脑袋搬家;钱先生觉到宋江的确是假仁假义,但倒有另一番更全的解释;这得从施耐庵写作的用意说起。
说到「八十万禁军教头」这样响当当的名号,大部分人想的大概都是林冲;其实《水浒》开头倒还有另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与众英雄不同,尽管也是小人逼得他到处投靠,却没把他逼上梁山去,却是把九纹龙给引了出来;而他自己却是这样给人匆匆一瞥,却是再也不曾出现在一般好汉的事业里头。如此「神龙见首不见尾」,钱先生就想啊,在明初,施耐庵也曾给割据东南的张士诚「礼贤下士」一番想请出来,此处的王进莫不是施耐庵自己的写照?
钱先生这样想有他思路的脉络;我以前就曾耳闻,明初世大夫对於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事业兴趣缺缺一点,令钱穆感到讶异。在钱先生看来,除了宋祁之外,洪武帐下的许多文士对於参与政治实则冷感,乃至有些被逼迫的无奈;而这点也反映在《水浒》里头:固然有「逼上梁山」的,倒也有不少是自己就做贼的(好比说劫生辰纲的那批),更有不少是被「请」上梁山的(不是把家人先请上,就是先把其家人结果的──借敌之手)。看来元末群雄并起,合传统士大夫口味的理想君王却是从缺。钱先生把这点牵来与洪武君杠上孟轲(孟子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恼的朱元璋把孔庙里陪祀的这位「亚圣」给易了位)这回事,更像是臭头洪武骨子里极恶非道,煞有介事。我们似乎也不需惊讶毛泽东的统治下会有《明代特务政治》这样的影射史学出来。
思及明朝与人民共和国相似处,又让我忍不住有些遐想,钱穆对《水浒》作如是解,莫不是因为元末群雄与国共之争,有不少相似处,有令人安身的为难处吧!钱穆自始即与自命新潮的民初文人格格不入,待得情势发展到只剩左右之分、蒋毛之别时,对他而言恐怕更要不堪了。毛泽东那一边左派且勿论;至於蒋介石到了台湾,虽曾搞过「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其实不过是与另一边的文化大革命打对台而已。蒋本人基督教可以信,王阳明知行合一也可以主张,中山舰事件时还被鲍罗庭当作「红色将军」竭力抬轿,不想下半辈子却是撤头撤脑的要反共抗俄──究竟争政权是真,争道统大概有点假了。钱穆这样左右为难,纵使有这一运动在,终究要觉得时不我予,像施耐庵一般「神龙见首不见尾」了吧。(不过,看来他没得逞)
我猜後起若有文人,看到我这几大段,也要禁不住猜测台湾的政局、蓝绿的政治对峙有多麽令有志之士失望了;如果这种老传统的士大夫脾气还在後来华人的潜意识中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