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土地允許自由買賣

茅于軾
1993年11月23至28日我應亞洲開發銀行之邀請,去馬尼拉參加發展經濟學第二屆討論年會。他們召開討論會的目的有二,一是促進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二是讓亞行的專業職員了解發展經濟的最新進展,以有利于亞行的日常業務活動。
中國的改革給發展經濟學帶來重大的沖擊。過去這方面的專家認為要是經濟發展,必須有資金的積累,有對科技的重視;然而把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比較,并不是在上述幾個方面有了什么變化才使經濟起飛的。中國的成功,從根本上看是制度發生了變化,使大多數個人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引進了市場機制,糾正了價格的扭曲,使資源配置的效率得到提高。中國人以自己親身的體驗說明了市場機制是啟動經濟發展的動力。這些影響在去年的亞行發起的討論會上得到較明顯的反映。
十分有趣的是在會議之后,在亞行工作的我的一位朋友湯敏博士駕車陪我去看了馬尼拉冒煙的山(Smoking Mountain)。這是一個在馬尼拉郊區用幾十噸垃圾堆成的山,方圓幾公里。在山上居住著十幾萬貧民。菲律賓地處熱帶,幾百萬噸垃圾在烈日照耀下,熏發出惡臭。熱量的積聚使拉及自燃,許多地方冒出一柱柱黑煙。骯臟、惡臭加上高溫,使這塊地方成了人間地獄。普通人連一分鐘也不愿在此停留,但馬尼拉有十幾萬人卻終年居住在這座山上。我們駕車過時看到人們住在用垃圾里的紙板、塑料布搭成的小棚里,有的人追逐新裝運到的垃圾車,尋找可以換錢的被富人拋棄的金屬罐、廢紙、塑料和玻璃碎片。這塊地已在全世界聞名,被稱之為“冒煙的山”。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面對這樣一幅圖景,我不能不長時間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如此嚴重的社會不公?馬尼拉又有許多宮殿般的高級住宅。有一位普通的富人,他家的客廳一次可以容納600人的宴會。菲律賓是美國培養的民主櫥窗,可是“民主政治”并未解決如此嚴重的社會問題。相反,貧富懸殊已成為菲律賓的癌癥。消費的畸形、人力資源的浪費、因為社會不公而引起的治安問題,使經濟發展停滯,并進一步形成了政治上的不安。菲律賓的現實,對我國有什么借鑒之處呢?
造成當前菲律賓困境的原因當然是非常復雜的。但有一項政策值得我們密切注意,即關于農村土地允許自由買賣的政策。最近兩三年來我國農業經濟學家有鑒于土地產權不夠長期穩定,影響農民培植土地肥力,造成單產徘徊不前,因此,傾向于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種政策雖然有利于土地的利用,但很容易造成劇烈的貧富分化。一些經濟困難的農戶很可能將分得的土地出售,以解燃眉之急,結果成為無土地的農民。他們喪失了最根本的生產資料,許多人涌進大城市找工作。當經濟不景氣時,失去起碼的收入,最后只好住到“冒煙的山”上去。
當前我國也有大量農民流入沿海城市做工,但他們在農村仍握有土地。萬一在城市里失業,他們可以退回到農村務農。所以土地為農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社會保險。這一政策使得我國的大城市里沒有出現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有的貧民窟。相反,在大城市里立足且能租房子居住下來的,都是農民中有較高收入的具有一定專長的各種專業戶。這一事實說明了土地政策具有非常的重要性。從菲律賓的經驗吸取一些營養,或許有助于制定一個考慮更周到的農村土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