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返鄉潮是一件歷史性大好事
農民工返鄉潮讓當地政府很有壓力,但他們或許沒有看到,這些身懷絕技的農民工,將是催生農村真正城市化的一臺臺發動機,他們的返鄉正在醞釀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新行動。可以說,民工返鄉將在陣痛中鳳凰涅槃重生。
我們天天呼吁農村城鎮化,以至于真正的城鎮化到來了,我們卻不認識了,城鎮化以一種所謂的危機面目真正的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卻看不到。
農民工返鄉潮讓政府很有壓力
農民工返鄉潮的出現,讓當地政府感到壓力十分巨大,比如農民工最大的輸出地安徽省阜陽市,為了能夠大致知道有多少民工返鄉,在火車站監控返鄉人數。
我有一個好友,他家來自安徽農村,他給我說,他們村子里的打工年輕人提前回家的很多。有一個年輕打工仔小林,在一個工廠干了五六年,這一次也被裁員,提前回家過年了。小林也理解工廠的難處,生產的大量產品在積壓,資金周轉不過來,像小林這樣的熟練技術工人,也不得不裁掉,以減輕企業的成本壓力。
何時能夠重返工廠,不至于讓自己用極高的代價學會的技術浪費,小林說,現在真的很不清楚,老板也說不清楚何時開工,說美國鬧金融危機,已經波及到自己工廠。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機,本來對于小林來說,是毫不相干的,結果沒想到這一次危機到了自己的頭上,小林才知道一個叫作金融危機的經濟學名詞的威力。
對于這些農民工提前返鄉,地方政府的憂慮是很實際的,因為這些人員返鄉后,社會治安的壓力增大了,以前農村根本就沒有幾個人留守,現在突然增加這么多人謀求飯碗,地方政府的安排就業的壓力也在增大。如何安排這些習慣于工廠生活的農民工,的確是一件難題。但僅僅是看到困難是不行的,還需要思考解決之道。
重壓之下,謀變之道在何方
宿遷市委書記張新實在其博客上提出兩條建議:“一是找工作不要不太挑剔太計較,要調整心態,對工資待遇一類期望值不要太高……二是文化較低又沒有什么技能的年青人不要急于找工作。先回爐進行職業培訓,取得技能鑒定證書……”
我覺得張新實書記這兩條非常好,至少是給其他的地方領導在對待農民工返鄉問題上,提供兩條可資借鑒的經驗。
第一條是要求農民工們要看清形勢,從實際出發,調整心態,不要期待太高的薪水,和政府一道共度危機。要算算生活成本的賬目,和看清現在的形勢。
第二條是對于那些沒有技術證書的或者技術不過關的農民工,不要急于找工作,要多參加培訓。第二條其實可以拓展開來,不僅僅是農民工應當在危機的過渡中參加培訓,那些尚未就業的大學生也可以參加技術培訓,特別是在調整期,很多成本都是比較低的時刻,抓緊學習一些技術和經驗。但這里有個前提,就是當地政府要聯合許多行業協會,給與參加培訓的人員予以方便,這個方便是指要有真實的培訓機構,而且價格還要低廉,甚至是補貼。
危機其實不在危,而是城鎮化的大良機
農民工返鄉對當地經濟其實更多的是促進作用,這些農民工已經適應工業化的生活方式,或者是很有經商意識,見過世面,能夠在危機中迅速尋找到機會所在。我們以前找不到農村城鎮化的合格主體,這一次我們遇到了真正的城鎮化的主力軍。
第一,農民工返鄉潮,將推動地方城鎮化進程,這些在發達地區闖蕩過的農民工,都接受過商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熏陶,他們的返鄉,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產品銷售渠道和范式,將進一步推進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進程是世界發展的趨勢,不是只搞沿海地區的城市化進程,而是要在全國范圍內去搞小城鎮化,多搞一些衛星城市,現在交通發達了,運輸成本和信息傳遞成本大為降低。
以前我們說要搞城鎮化,但苦于一些地區的農村沒有合適的技術人員,也沒有資金,運輸成本和信息傳遞成本都很高,這些都制約了城鎮化的進程,現在,農民工從城市里有的帶回技術、有的帶回商機、有的帶回資金還有的帶回先進的理念,這將是我們國家農村城鎮化的一次大機遇。
第二,他們正在開辟一條新的農村城鎮化的道路,這次危機的調整,是他們的機會,中國的農民不僅僅是小崗村會創造,這些成千上萬的農民工,在適應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之后,自然會結合當地的實際,會積極探索新的道路,需要我們的管理層去總結、去引導。
比如說有個農民工小陳,他是在沿海的一個城市里做小生意的,積累了不少商業經驗,有很多商業渠道,他準備回家繼續做生意,按著他的話說,來城市已經十年了,適應了城市的商業生活,不可能回家再去面朝黃土背朝天去土里刨食了,回去看看是不是能把家鄉的比較低的東西,運到城市里來,現在交通也發達了,村村通公路,說不定有好的機遇。
第三,政府應當積極鼓勵和引導這些人自主創業,尋找商機,盡量在政策上予以優惠,不要設置太多的緊箍咒。這樣也符合產業轉移的大趨勢,現在中西部地區的交通也方便多了,而且也不缺乏熟練的技術工人,而且生產成本比較低,而沿海一些城市的生活成本很高,相應地提高了生產成本,使得我們的產品的成本優勢逐步喪失。
第四,那些原來這些生產產品的地區,可以轉型生產新的產業,比如說附加值較高的產業,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原有的附加值比較低產業,逐步轉移到生產成本相對比較低的地區,繼續發展我們的產品成本優勢,同時,我們的高附加值的產業集群可以集中精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產品優勢,形成合理的梯度產業分布模式。
我建議立即推出創業板,為這些高新技術產業提供合理的融資渠道,一個經濟大國沒有創業板很不正常,很多有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起來,就是資金的匱乏,研發不到位,沒有形成規模,成本比較高。
第五,我相信,只要政府給與農民工一個合理的渠道以及積極予以引導,這些返鄉的精英們,將會開辟一條新的中國式現代化和城鎮化的道路。這次金融危機不僅僅帶給我們的是危險,還是機遇,對那些善于發現機會的人,無疑是一次成本低廉的調整的好時機,中國的絕對人口這么多,還愁找不到新的機會和新的市場熱點嗎?
所以,我堅信,這一次大調整是啟動中國新的增長模式的起點,也是返鄉農民工再次創造新的經濟模式的契機,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在城市里見過世面的農民工,正在開辟一條新的城鎮化的道路,不自覺地在踐行中國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偉大轉折,管理層也抓住這一次機遇,正在描繪新的藍圖。當然,是轉型就有陣痛,但這些陣痛將誕生一個新的發展模式,民工返鄉將在陣痛中鳳凰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