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三十年的變遷

中國留學三十年的變遷
因1978年鄧小平的一句話,中國開始恢復派遣留學生,而中國留學史也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中國的留學生群體開始迅速壯大,到2008年留學生總數已經超過140萬,足跡遍布全世界109個國家,所學專業覆蓋當代所有學科。同時,超過九成的留學生是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韓國以及西歐等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技術、理念、經驗。因此,留學人員不僅僅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接軌的一個窗口,與世界各國展開交流合作的一道橋梁,也是中國派出學習先進國家的優點以利自身全球崛起的排頭兵,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人才資源庫。
隨著改革開放30年的深入,留學潮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種顯著變化是留學生由最初的公派為主變為目前留學生90%以自費為主。1979年初,鄧小平率團訪問美國,在與美國總統卡特所簽的協議中,將中美關于派遣留學生的口頭諒解作為正式協議加以簽署,從而載入史冊。此后,中國政府和民間教育代表團紛紛出訪日本、加拿大等國,同時也接待了各國訪華代表團,商談互派留學生事宜,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協定和執行計劃。隨之,赴英、日、德、法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國留學生陸續踏上求學征程,掀起了中國近現代以來最大規模的出國留學熱潮。這一時期,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的學生,都是從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千挑萬選,彼時的留學多是“精英”出國。
1981年,雖然自費出國留學的政策已經放開,托福考試也于這一年進入中國,但由于當時并沒有“先富起來”的群體,國民平均收入與西方相比普遍差距懸殊,再加上社會觀念的盲區、信息不對稱、手續的復雜,能夠靠自己出去留學的人是鳳毛麟角。隨著改革開放在經濟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加上1985年政策的日漸完善,例如簡化手續取消“自費出國留學資格審核”等,再如出臺“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政策,中國向外留學的大門才算完全打開。公費留學生的總數并沒有減少,自費留學生的總數則呈爆炸性地增長。根據統計,2007年度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4.4萬人,其中自費留學12.9萬人。其中,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自費出國留學的學生數量年增幅高達25%以上。
第二種變化是所學專業的變化,最初派遣的留學生多以理工科為主,經濟管理類與人文學科類等專業在早期留學人員涉及較少。隨著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及市場經濟主體地位的確立,尤其市場經濟催發了創業大潮,人們甚至意識到科技的現代化也需要伴隨科技的產業化。因此,我國留學人員的專業開始發生巨大變化,更多的人選擇金融、工商管理、法律、會計、醫科以及計算機、網絡等實用型學科,同時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也使人文社科專業的留學生日漸增多。而從最近幾年的留學大潮中也可以看到,留學生的學習興趣日趨多元化,專業也更細化,留學生分流到了各個專業領域,像通訊、環境、建筑、翻譯、生物、傳媒、市場等多個以前很少問津的專業,現在成為熱門專業。隨著國內就業難度增加,這兩年美國商科、醫科成熱門,英國理工科熱增加;加拿大金融類專業持續走熱;新加坡物流類專業成新寵;愛爾蘭音樂治療教育引起關注;馬來西亞心理學、多媒體專業也受到一些學生追捧。跟當年的理工類留學生比,現在的學生更注重自身價值的體現。
第三種變化是出國留學的整體年齡越來越“青春”。其實在國內老三屆的大學生當中,就有很多都是高齡生,公費留學一般又多是出國讀碩士、博士,因此年齡普遍偏大。到上世紀90年代以后,自費留學規模越來越大,同時,中國從中學教育到高考再到高等教育競爭激烈,教育實力卻又不佳,與自身的國際地位嚴重不相稱,整個體系也屢遭詬病,因此,留學低齡化的趨勢開始出現,許多有條件的家長都把孩子送到教育先進的發達國家讀本科,甚至是讀中學。
要追溯低齡留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中國第一批留學生是清政府派出的120名留美幼童,他們的年齡都在9至15歲之間。其中,至少有50多人進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美國著名學府。可以說,中國留學的歷史是從低齡化留學開始的。但現今的低齡化留學趨勢,卻更多的源自國內就業的壓力以及教育水平的落后。在當前的家庭中,家長多以子女的教育投資為主。因此,具有國際化和全球化意識的新一代學生家長會千方百計送子女出國接受更好的教育。近段時期內,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元、澳元、歐元在內的多種貨幣匯率疲軟,人民幣越發"值錢"。出國留學熱也越發在升溫。
第四種變化是歸國留學人員的就業領域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回歸的留學人員,特別是公費留學生,大部分都集中在政府機構、大學、科研機構以及國有企業就業。但90世紀以來,大多數的海歸人才都在體制外就業,主要活躍在新經濟、高科技和第三產業領域,西方跨國公司的在華高管、新經濟領域的創業者大部分都是留學生出身,這些高層次人才是中國新經濟發展發展的主要推手。隨著本土企業(包括國有和私營)走出去的需要,海歸人才未來還將在本土企業國際化上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目前已有超過30萬的留學生回歸,海歸讓中國加速進入互聯網時代,也給許多傳統產業注入活力。海歸群體給中國帶來的多元效應還體現在觀念與思念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國際商業規則、國際化的思維與思想文化觀念等等,影響深遠。海歸從政也出現了新氣象。海歸派從政始自清末,輝煌于民國,黯然于“文革”,復興于當代。與歷史上的叱咤風云相比,當代海歸對中國政壇的最大貢獻是憑借專業技能與先進理念,在政策設計與具體執行上,幫助中國經濟社會與國際接軌。2007年,國家對萬鋼和陳竺兩位海歸部長的任命,是改革開放30年來海歸潮的杰出體現。
近年來,留學生為國服務還出現一些新趨勢。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所謂“海帶(待)”和“海鷗”。事實上,海歸變海待其實是一個少量的群體,一般都有這樣的特征:在海外沒有工作經驗,并不能發揮相對本土人才的國際化優勢,在國內也缺乏工作經驗,跟“老外”沒有區別,缺乏熟悉本土的競爭力;在國外就讀的相對本土大學也并不是很好的學校,專業能力與成績并不怎么樣;能力沒有問題,但期望值過高;需要一個適應、過渡的過程。總之,出現少量海歸待業狀態并不能說明什么,這也不是主流。“海鷗”現象則是全世界“人才環流”大潮的體現之一。人才環流是經濟全球化、全球分工協作、跨國企業崛起必然帶來的主流趨勢。
30年改革開放催生了留學與海歸大潮,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留學生群體也以自身的努力也做出了應有貢獻。展望未來,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已由1978年的9.7%變成2007年的66.8%,已是全球經濟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未來的國際化進程將需要更多的國際化人才,因此,中國的留學與海歸大潮還會來得更為猛烈,留學人員為中國發展做出貢獻的還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