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欲望是座火山

人的欲望是座火山
---哲理故事三百篇讀后感之二百八十
一個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總在想,假如我手頭要有兩萬元錢就好了。一天,這個乞丐無意中發覺了一只跑丟的很可愛的小狗,乞丐發現四周沒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窯洞里,拴了起來。
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這位富翁丟狗后十分著急,因為這是一只純正的進口名犬。于是,就在當地電視臺發了一則尋狗啟事:如有拾到者請速還,付酬金兩萬元。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時,看到這則啟事,便迫不急待地抱著小狗準備去領那兩萬元酬金,可當他匆匆忙忙抱著狗又路過貼啟示處時,發現啟事上的酬金已變成了3萬元。原來,大富翁尋狗不著,又電話通知電視臺把酬金提高到了3萬元。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腳步突然間停了下來,想了想又轉身將狗抱回了窯洞,重新拴了起來。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漲了,第四天又漲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漲到了讓市民都感到驚訝時,乞丐這才跑回窯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只可愛的小狗已被餓死了,乞丐還是乞丐。
書外人語:其實人生在世,好多美好的東西并不是我們無緣得到,而是我們的期望太高,往往在剛要接近一個目標時,又會突然轉向另一個更高的目標。西方一位哲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欲望是座火山,如不控制就會害人傷己。 ”
語絲感受:故事最后哲人那句話,道出了人類欲望的危險性。作為人,誰都有欲望,也都存在著不同的欲望。有的喜歡金錢,有的喜歡美女,有的喜歡權力。在弗洛伊德的眼里,人類一切行為的背后只有一個字-------性,而美國俄亥俄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宣布,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15種基本的欲望和價值所控制的。比如好奇心造就所有人對學習求知的渴望是不可抗拒的;食物又是人本能的需求;榮譽感用來滿足個人心理,并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結構;力量是用來影響別人的手段等。雖然研究人員把人類的行為歸納為15種欲望,但世界之所有精彩就在于人類也不是規律所能左右的。就拿性來說,性幾乎對每個人者是愉悅的,但對每個人的驅動力卻并非一致,有的人終其一生沉溺于其中,而有的人則在這方面投入甚少。其他欲望也是這樣,有的人追逐成功,有的人淡泊名利,有的人重視親情的家庭,,有的人則是“工作狂”。
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似乎人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在人看來,欲望的滿足就是幸福。某經濟學家甚至提出了一個公式:幸福=你實際得到的/你希望得到的。當比值大于一時,人就是幸福的,否則,就是不幸的。于是,人們拼命地努力,以保證自己得到的大于自己期望的。如今,古代人夢想到的,現代人都實現了;古代人夢不到的,現代人也實現了。可是人們比古人幸福了嗎?恐怕未必。一個氣球,人們往里面吹的氣越多,氣球和外界空氣的接觸面越大。人的欲望似乎也與此類似。現代人得到的是比以前多多了,可是也發現了更多的誘惑,也就有了更多的欲望和追求,只不過,我們吹氣球不會把多余的空氣吹進去直到氣球爆炸,而很多人卻不顧自己追求的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有一個小鎮,方圓只有幾里,而且方圓幾百里之內既無城市可去,也無好景可觀,鎮里的居民騎自行車最多十幾分鐘就可以從家走到工作單位。這里顯然并不需要私人汽車。可是人們卻愿意紛紛拿出多年的積蓄去買車。汽車在這里唯一的用處便是,以前上下班用10分鐘,現在縮短了幾分鐘。上下班的時間是省下了,卻不得不經常花很多時間去伺候那輛車,經常操心汽油價格的起伏。人們的生活質量看似提高了,實際上卻是下降了。問之為何買此可有可無之物,答曰:“別人買了,自己為什么不買?”原來,人的購買東西不只是為了用,還為了給人看。
老子曾主張人們要“為腹不為目”。意思是說肚子是可以滿足的,眼睛卻永遠不能滿足,人只要滿足自己真正需要的就足夠了。一邊吃著碗里的,眼睛卻看著鍋里的,恐怕會不能專心品嘗嘴里的食物而品不出美味。與其像那只丟了桃子摘西瓜,又丟了西瓜追兔子的猴子,忙了一整天,毫無所獲,為什么不甘食其已經所有呢?人真正的物質需要不過衣食住行外加燃料,大自然可供給人類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可是人的物質欲望卻可以是無限的。目之所即,皆可以使人產生欲望。我們常說,為了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可以開發新能源。可是即使開發了又能怎樣呢?人還是會產生更大的欲望,是前面那個幸福公式的值小于一。
當我們的一個欲望得以滿足后,就會出現另一個更高的欲望取代已經實現的欲望,這對于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沒有什么壞處,但我們千萬要記住,欲望太多、或者欲望超過自己能夠實現的界限,就會有燒毀自己的危險。這個度,如何界定,可需要我們自己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