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读史 只为好玩

宏观读史 只为好玩
前几天把高玉树看完後,一时没有机会买书,遂把书架上的旧书「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拿出来看。不看则已,一看就津津有味的入迷了。我认为这本书和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俱是调理清晰、角度宏宽,颇适合我这类历史门外汉闲暇之虞想充实知识时一读的简易读物。
我从小就对中国历史很有兴趣,小学三四年级就拿着杨碧川编的「实用历史手册」背朝代更迭表,那时候当然没有什麽大小历史、史观或者反省的概念,只是很资讯性的背夏商周秦汉晋。最可以拿来吹嘘的是我爸准备高考用的傅乐成「中国通史」,我大概国小四五年级就很认真的读完了。後来念中学之後,我的历史成绩也一直都表现特别出色,就算高中经常被当的头昏眼花,历史也总可以在班上排名一二。考上大学那年,我因为历史考了九十七点五,还妄想过可以考上成大历史系。
後来大学因为一念之差读了政治系,没有如本来愿望的去专攻台湾史,但也是因为对历史兴趣盎然,还是经常买有关历史的书来看,黄仁宇就是大一寒假时卯起来读的作者之一。也很奇怪,那时候从「新时代的历史观」开始,读了几乎每一本他的着作,就是没有读最有名的这本「赫逊河」,於是就让他一直晾在架上,直到很多年後我连他的回忆录「黄河青山」都看完,赫逊河还是静静的躺在那里。
但这麽多年过去,因为学习社会科学,我开始对史观做了彻底的反省,也开始对政治史以外的文化、社会、民生、思想甚至常民史都发生兴趣。反正历史只是兴趣,於是读来就没什麽章法,经常是拿到就乱读一通,有趣就好。不过也是这样的乱读训练,让我对很多议题的前因後果及其结构感到兴趣,例如为什麽封建与郡县会一代一代的自动轮替?税制与兵制何以会出现弹性疲乏?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其实是高中历史课本的重要参考书,对这些朝代之间的变革与兴衰都有独到的见解,但以前的课本似乎只忙着教我们记忆发生了什麽事,却没有解释为什麽。
有时候我就觉得,大人们经常批判台湾的学生没有国际观、视野不够开阔,这当然都和教育有关。大人编的教科书,要求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能够在国小中年级背出朝代更替表和皇帝世系表可以被大人夸奖,但大人并不在乎小孩子的思考能力。你知道两汉之间有个新朝,那为甚麽会有王莽出现?王莽「托古改制」又为什麽会遇到障碍?你知道孔子跟孟子,那为什麽孔子可以在暮春之际和好友童子跑去郊游唱歌,而孟子却总是看人不爽,每天汲汲营营骂人家是小人?这是境界不同,还是背景不同?
黄仁宇的书用宽阔的历史角度来讲述问题的前因後果,15mm等雨量线对中国史的意义、隔江而治的合理性在哪?他的大历史角度有时候和当代流行的传统史观或者微型历史有点冲突,但其所能带给的宽阔角度,却一点也没让让历史缺乏亲近性。坐在捷运上可以读、咖啡馆随便翻翻可以读,读历史不见得真的是有什麽知兴替还是照镜子那样伟大的功能,有时只是因为有趣,而让你回味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