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休旅车读後感 ——这篇有一点在自言自语
话说流星休旅车还真是好看呐!
大概可以列入本人排行TOP10之中了!
这本书是在描述一个男人因为家庭紊乱的缘故想寻死(喝酒喝到躺在月台上,寒风天),在死掉前灵魂(?)被五年前车祸死亡的父子灵魂所收留,使得他能够在平行世界中重回那些带有深深遗憾的时间。
也正是由於那些人生交叉点,他在往後的人生中才会产生如此多的遗憾,所以他藉着流星休旅车给他的机会,试着想挽回,补救那些影响未来深远的片段。
虽然在主角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候现实却没有因为他前面所经历的努力而有所改变,但那些在回顾过去的片段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那些可称为”心愿”的东西却在主角的老婆与儿子心中潜移默化,那些曾经试图改变的过去却在他们(主角的老婆与小孩)的心中植下了一点点温暖的影子。
直到最後,由与主角内在的改变(他对过去再也没有遗憾)的情况下,使得他周遭的妻子、儿子都感受到了他的变化,以及过去那一点点温暖的回忆(这或许可称之为某些层面的认同 我不知道该用什麽词汇界定这种现像)所造成的影响,在结局的时候虽然没有很剧烈的变化,但实际上,却因为主角回归现实之後所表现出来的努力的影响,未来,已经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了!!
我觉得这部书主要在讲的是关於男人的认知。
如同後面导读所言,这书本来就是在描述关於小孩变成男人、男人变成爸爸、爸爸变成老头这三者重叠之际的故事(跟尼采什麽变骆驼变狮子小孩绝无关系),主要是在讲关於人生阶段的重叠 (主要在讲男人的人生阶段)。
在书中可以不断的看到那些关於小孩与父亲的对话、父亲与父亲年轻时的对话、父亲与小孩的对话。
站在读者的角度想,这的确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为什麽呢?因为就现实中,这种平行的对话绝无可能发生,毕竟除了长幼的位阶之外,年纪的差别等等代沟,都成了沟通的阻碍,也因此如同作者说的,「若把父亲的年纪变得跟我一样,那事情势必会变得很有趣」。的确,整本书中的剧情都非常有趣,因为在对话的同时”我”,多了一点点体谅,而”他”也在对话的同时多了一点点放下,这种变化让人感觉到特别窝心,因为那时代的父执辈总是把小孩压抑的特别拘束,紧绷到最後的结果除了反抗,其他的大概就是全然的叛逆了吧?然而,却因为在这种特殊的场域下他们彼此都得到了谅解对方的机会,使得过去那些因为鸡毛蒜皮而哽在口中的心结在谅解的同时归零,就此(在同样的情境下)分享了对方产生这种动作的种种原因。
我觉得我也有相同的毛病(在主角与其父在梦中相会之前),虽然我很了解这点而在现实中不断的和缓着我与父亲的隔阂,但有时候甚至觉得应该让父亲也阅读一些这类的论述来让他能够多了解我一点,也希望这种男人与男人间的冲突能够在感同身受的当下被原谅,所以我想,若有时间,我应该会买一本来送我爸爸吧,因为他相对於其他的人的父亲,他的现况其实跟这本书的主角的定位是非常的相似。
所谓相似并不是说剧情相似(相似我不就完了?我会变成尼特),而是说他的定位与在那种”做好份内工作就完事”的心态,或是在其後导读所分析的两种父执辈行为,而社会学、抑或说人类学的好玩之处就在这儿了,简直可以在其论述中看到所有世人的大轮廓,即便现实中其实有百百种的不同人生。这种既苦涩又难以跳脱的社会性,每次看到都觉得被两刃剑划了一刀--又爽又痛 ,应该说日本人特别喜欢写这类的东西吧 ,这种关於社会行为的作品(小说、漫画)我已经看过无数本了。
由於这个原因(看过许多书的原因),让我有时候在体验人世的时候总能比别人多想一点,然而,这种大环境式的思维方式却对现实没有一点助益,充其量,也就是”空懂”罢了,你看越多书别人只会觉得你越特立独行,有时候时常觉得我是不是应该把这些看书的时间拿来做些社交会活动会比较妥当,例如社团或联谊之类的 。
不过这世界上的确没有完美的人,即便是读了那麽多书的自己也是一样。这样说好像很高傲,但在自省时这点却不得不拿出来讲一下,有些先天後天的东西是读再多书也没有办法改变的,那些就是”人”,也就是建构身为”人”的人格特质,那些行为的本身就带有缺陷,你只能试着容忍与接纳,甚至是非得借由协调而得到一点转圜的余地,总之,人与人的交流无论如何都是需要沟通的,少了沟通真的就是什麽都没有。虽然说有时候会时常遭拒时常吃钉,但那些知道的现实在被了解的当下其实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换言之,理解与接纳必须与沟通并足而行才会有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