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不老,他是长跑健将

叶老不老,他是长跑健将
叶老创下的「台湾第一」,不只是撰写第一部台湾文学史,更是居住环境最差,却写出最多文字的人。今年四月筹划经年,厚厚二十巨册《叶 石涛全集》赶在病塌前出版,文化单位罕见地在医院大厅为他举办新书发表会,想见後辈文友体贴,愿他亲见一生心血结晶编印完成的样貌。 这套全集共约五百万字,还不包括他已出版的三十几部翻译。全集除了一册资料卷,总计有小说五册,评论七册,随笔七册。
一生的劳动是写作
这样的类别与册数分布,为我们揭开叶老一生的写作内容──小说创作约占总字数四分之一,评论加随笔约近四分之三。虽然叶老一向看重自 己的「小说家地位」,不可否认,评论文章明显超过小说的创作量。事实上,他的「评论家地位」也很早受到肯定:早在四十年前(1969), 台北「中国文艺协会」就颁「文艺评论奖章」给他。那是一年一度文坛盛事,也是他生平第一个文艺奖项。得奖这年四十五岁,正在创作量最 丰沛阶段。一个战後才从头学习中文的本省作家,能在高手如林,意识形态戒备森严的文坛,得到「文学评论」大奖,可见其成绩受注目的程 度。
叶老出身府城世家,一生经历战前战後两大政权,跨越日文中文两种语言。有人称他是「日据下台湾新文学最後一位作家」,因他文学创作起 步早:高中时代开始投稿,又被主编西川满邀进杂志社当助理,可说年纪轻轻即一脚踏进日据文坛核心。战後他写许多评论,被大陆史家称作 :「台湾乡土文学理论批评的首席代表」,足见两种语言都成果丰硕。
府城之星.左营之月
想认识叶老一生写作历程,从身世背景到作品内容,书市已有两部详尽的叶石涛传记出版:一是彭瑞金的《叶石涛评传》,1999年高雄「春晖 出版社」印行。五年後陈明柔撰写的另一本「叶石涛传」,书名《我的劳动是写作》2004年由时报文化出版,是叶老获得国家文艺奖之外的收 获。现当代文学家里,生前得以双传记流通的人不多。比较两部传记,後者有女性学者的细腻绵密,前者有亲炙传主随时请益的方便。最大差 别还在,彭着是「评传」,除了传主事蹟,作者还加了评论与诠释。除了给叶老一生的文学成就予历史定位,更维护其文学理念,发扬他一生 坚持的台湾文学精神。
叶老的小说风格也很特殊。若以1987年为界,从解严前最早的《葫芦巷春梦》《罗桑荣和四个女人》,到以後的《鹦鹉和竖琴》《卡萨尔斯之 琴》等,一系列所谓幽默小说实际参杂着阴郁与神秘色彩,常以诙谐滑稽作为保护色,写的却是辛酸、卑琐愁苦的社会底层。
他一生不停写作,不论生活如何颠沛流离,政治风向如何转变,他坚持当一个文学人,轻易不肯放下手中的笔。从小说创作到日文翻译,从实 际批评到编篡日据选集,直到八十二岁仍有部情色小说《蝴蝶巷春梦》出版。撰写文学史的叶老,本身就是一部精采文学史,其人生阶段无不 与台湾文学流变息息相关。
半生心血灌溉「台湾乡土」
五○年代白色恐怖时期,他坐了三年国民党监牢。出狱後,尽管家道中落,处处碰壁,由於对文艺的热爱不减,很快便跨越语言障碍,回到他 热爱的文学跑道。战後写作与过去最大不同,除了使用的语文工具,便是小说之外他大量撰写评论,并将对象集中於本土小说作家。自从1965 年於《文星》杂志发表〈台湾的乡土文学〉一文,四十年来他不停地以文章,呵护、鼓舞备受冷落的本省籍作者。不仅提供文学知识与历史资 讯,更让作家们在寂寞的文学道路上倍感知遇和温暖。他自己是从日据文坛走过来的人,认为能给战後作家提供的最好服务,便是让大家看到 台湾新文学的历史轮廓。他要本土作家们明白:「他们是继往开来的香火传递者」。
作为一个评论家,他诠释多而批评少,目的在支持与鼓励,要「燃起他们旺盛的创作热诚」,希望他们认清时代与使命,在文学历史上勇往迈 进。原来他把「唤醒本土作家的使命」扛在肩上成为自己的使命,数十年如一日。叶老真是站在台湾「抵殖民浪潮」尖端的知识份子,无愧於 「首席文学评论家」的称号。他念兹在兹,一心要唤起因语言隔阂而丧失历史记忆的战後作家以及读者大众。
挂起「台湾意识」那盏灯
继六○年代一系列「本土作家评介」之後,是「日据文学的编选与翻译」,具体呈现於远景版《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的编辑策划。此一工程 从破土到完工,都在乡土文学论战烽火蔓延的七○年代。这套选集小说八册,光蒐集资料已经不易。不只编,还要译,不只翻译,还要注释。 却是这套书的推出,断裂的伤口才如搭建桥梁一般,将战前与战後的文学历史接合起来。
选集与资料这「地基」之上盖起的高楼,便是《台湾文学史纲》撰写完成,1987年出版迄今已超过二十年。撰写一本当代文学史有多困难,单 看二十年来一直没有新的文学史出现即可明了。史纲未充分修订,现在看可能不够完美,但这是他一系列文学评论事业的延长,它的开拓性与 时代意义,大於史籍本身的实用功能。
而贯串这三项具体文学工程的中心思想,便是「台湾意识」的提出。叶老坚持作家要有台湾意识,才能了解台湾社会,「成为民众真挚的代言 人」。至於具体内容,叶老说:它是站在台湾立场来透视世界的作品。
如果「乡土文学」或本土文学已经在台湾开花结果,那些花树的光华里,有叶老作为评论家所付出的一份心血。看他一些评论集的书名:《作 家的条件》《台湾乡土作家论集》《没有土地,哪有文学》,这一大排书籍所筑起的,不是「隔离的墙」而是一道道沟通的桥。他的评论及随 笔并不只写「文学回忆录」,也常引介世界文学思潮及资讯,为岛屿文坛打开通风的窗。叶老如马拉松长跑的文学事业,不仅将文学历史的断 裂缝合,他一边跑一边高举的「台湾意识」火把,有如昏暗里挂起一盏灯,照亮台湾文学发展自立自主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