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何在

实在何在
《罗马书》当中意义最重大的命题,当属「因信称义」吧。然而如果仅看中文,则不免有「信了就是义人了吗?」的疑问。其实若查找这句话的英文,有写做「Beingtherefore justified by faith」的,就可以看出这当中误会的端倪──这里的「称义」可是被动的啊。但中文直翻,一读起来那个动作的主词却变成了人自身。这和英文的译本(恐怕是比中文更贴切的)的意思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这样,问题算是解决了?
然而,考虑到语言的性质,我们大概不能那样有把握,我们真的把握住了符号背後的概念,能指所指的所指。当科学家在研发人工智慧时,哲学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由输入、处理、输出各单元搭配起来,良好运作的,就是人类的心灵吗?我们或许可以想像这样一个人工智慧的存在,能够「接收」(输入)、「理解」(处理)然後做出相应的反应(输出)。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那个「心灵」曾否「理解」了什麽吗?反过来说,我们脑海中喋喋不休的絮说着的那些词汇,到底又是什麽意思呢?还是,那本来就没有「意思」?
考虑第一段的例子,「理解」其实是一种「厘清词汇间关系」的活动;我们因此而了解了什麽吗?倒不如说,我们明白了这些个语汇之间的联系。当然,这些语汇并非是无所指的;然而,就如我以「关系」、「联系」来说明我所见到的对象一样,在我能指出那是什麽之前,我已经先把那从万象之中抽离出来了──所谓的「抽象」。我们可以说那证明了「观念论」的实在性吗?(因此存在着一个理型世界,在我们接收现象前就事先规定了那是什麽?)还是说,达尔文的演化论解释了人类心灵构造的塑造历史?(即,若如李维.史陀所考察的,人类存在着普遍的心灵构造;但此种构造,即使是看来无懈可击、无可怀疑的时间、空间感,都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不妨这样设想:石头感觉得到这个世界吗?但是,如果生命是从这些无意识的东西当中诞生的?)
人类学家李维.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图片来源
我让我的脑袋无意识的随想下去了;不过,这也可以揭示一件事:语汇尽管是因应现实生活而诞生的,诞生後的语汇却未必随着日常操作结束而结束。尤其,知识份子的出现,更让语汇的操作停留在语汇本身上头了,就像我现在做的一样。这样,又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了:我们口中脑中喋喋不休的话语,究竟有它的意思在吗?离开日常生活之外,离开日常生活的精神生活之外,还有什麽领域算得是是实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