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妇女印象
在悠扬婉转的唱腔中,拖儿带女的妇女陶醉在其中,忘了孩子的哭闹和夏日的炎热,为台上人物的悲惨际遇而兴叹唏嘘或为其幸福结局而欢愉,这是在有潮剧演出的农村的一般景象。至于到了潮汕城市,剧院里这样的情形似乎也差不多,只是少了孩子的烦忧,可以更加专心的沉浸在剧中。
相同的地域,造就了相同的人文景观,欣赏潮剧是上了年纪的潮汕妇女的共同爱好,但是,也使潮汕妇女具有了相同的性格、品性及地位,不管在潮汕的城市还是农村。
在兵荒马乱、战祸四起以及天灾人祸严重的年代,潮汕先民辗转跋涉、历经千辛万苦,从中原迁徙至地处滨海的瘴疠之地潮汕。潮汕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受中原文化影响微弱,当每一次中国主要文化的变迁波至潮汕时,中国文化可以说又已是一片不同的天地,这既使潮汕文化具有了滞后性,但同时保存了中原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潮汕人在远离中原的潮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亚文化体系。
至今潮汕民俗中,甚至还保留了大量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如信奉佛教、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五服"等等,一个最直接的例证就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潮汕妇女素以温顺、贤惠和忍耐为人称道,在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影响下,潮汕男人尤其更以讲义气和重信用而闻名。
潮汕妇女温顺、贤惠和忍耐,这似乎是潮汕妇女可以引以为傲的优点。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却也说明了潮汕妇女地位的低下,在以男人为中心的潮汕家庭中,女人只有温顺听话、侍侯男人和忍耐男人及社会对她们的贬低才能获得潮汕社会的认同,才称得上是一个好"姿娘"(潮语称女人为"姿娘")。
由于潮汕文化上的滞后性和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当封建礼教风雨飘摇,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以及"五四"运动轰轰烈烈的时候,当兴办女学、解除缠足等等妇女解放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潮汕妇女依旧缠着小脚,依旧不能和男人一样坐在桌上吃饭,依旧要卑微地生活在男人的阴影之下。
在封建礼教的长期束缚下,解放前,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之前,潮汕平原妇女绝大多数都是道地的"内人",没有走出社会,只让其在家理家务不敢"抛头露面",与客家妇女和山区妇女常是种田的主要劳动力很不相同。潮汕姿娘,从小便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被视为是要嫁出的"别人家神","女人从夫","妇女理内,丈夫理外"。所以把女儿叫"走仔"。女人在小姑娘的时期,便要学些针工手艺,要帮助家庭劳动,嫁出之后,成为别家的家族成员,要遵守家规、族规、乡规,要奉事翁姑、丈夫,要干好家庭劳动,理好家庭杂务,每天天亮,就要比丈夫早起,下厨煮饭。自己要赶紧梳妆,要打水给翁姑和丈夫洗脸,要备好早餐请翁姑及丈夫先吃,自己最后才吃。早餐后洗锅洗碗煮猪食,喂猪喂鸡,洗衣;如有孩子,又要喂孩子、管好孩子。有小姑、小叔的还要照顾小姑小叔,还要打扫收整厅房。这些杂务做后就是缝缝补补,以至干一些针工手艺,或者是搬晒燃料,接着又是煮饭煮菜,备午餐。平原农村妇女从来没有午睡的习俗。除老妇女外,当媳妇的也不敢打盹。午后还要做针工或其他手艺。如逢到晒谷子、做腌菜,以及农忙时家中的配合备耕备种或收获后的各种劳动,那就更忙个不了。下午过后就是收好衣服,或其他晒物,又是备晚餐,喂牲畜……各种杂务干好后,自己修洗完毕,才能闲下来与邻居闲聊或唱听潮州歌册。如果逢到时年八节,还要备好拜神祭祖宗的供品,做米制品,煮肉蒸鱼。如果家人病了,煎药、护理,也落在媳妇身上。除了富家有婢女,少妇有多的空闲时间外,一般妇女为了得几个手艺工钱补充生活,有织布、绩麻的,更普遍的是干绣花、抽纱、织网等工艺。所以潮州刺绣以及近百年来的潮汕抽纱,就成为潮汕妇女的家庭副业而扬名了。
在封建社会和近代,交通不便以及信息的封闭导致了潮汕社会对中国主要文化变迁的反应缓慢,表现为当封建统治者意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以及闭关锁国的危害倡导学习西方并在全国形成西学热潮的时候,潮汕人依旧故守"潮汕文化中心主义"的情结,这不能不说明潮汕受中原"文化中心论"之深。
到了现代,信息畅通无阻,已经不存在什么文化边缘地带之论,潮汕也已从当初的封闭变为今日的开放,且面朝海洋,临近港澳台,又在开放程度最高的广东,汕头还是经济特区之一,按理说潮汕应该早就接受西方思想、摒弃传统的封建礼教,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今日潮汕的伦理文化中,封建遗留下来的思想依旧是主要部分,决定着潮汕人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方式。
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愈演愈烈。两个例证是潮汕妇女至今仍称丈夫的兄弟为"伯"、"叔",称丈夫的父母为"公"、"婆",其身份俨然降了一辈。这恐怕比台湾妇女、日本妇女嫁出去后改随夫姓更厉害。潮汕在外求学的人中,男子是女子的数倍,从潮汕农村出来的学子中,几乎看不见女子的身影。最明显的是,从潮汕本地学校中,从小学到高中,女学生人数依次锐减,本人所读过的高中,女学生更是聊聊可数,大学同乡聚会,女生更是凤毛麟角。
潮汕家长重男轻女严重地体现在教育的性别偏见上,很多家长认为让女孩接受更高的教育不划算,没价值,因此很多潮汕女性从小就在教育上被忽视和牺牲。以致在社会精英阶层中鲜有潮汕妇女的身影,出外的潮汕妇女精英更是少之又少,女性大多被"规定"在一些有限的社会活动空间里。虽然男尊女卑的传统造就了潮汕家庭的稳定甚至是超稳定状态,使潮汕文化中传统的伦常道德秩序得以维持和继续发展,并不断催生和孕育了潮汕人忠孝仁义的品质。但是,女性作为一个族群乃至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们通常所说的,甚至是"半边天",长期在一定程度上被不公正地排除在潮汕主流社会生活之外,没有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力量,这既是潮汕女性的悲剧,也是整个潮汕族群的悲剧。
潮汕人注重儿孙满堂,多子多福,把人丁的兴盛看成是家族兴旺的标志,但是这不包括女子,只有男子才被认为是"丁"。女子被认为是为别人养大的孩子,再好也不是自己的,终归还是要嫁人,有如"泼出的水";娶入的媳妇,是从别人家过来的女人,始终不是自己的。在这样的思想偏见中,潮汕妇女的命运可想而知。
离婚,在今日的中国人看来已是司空见惯,但是在潮汕,离婚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鲜有发生。结婚几乎决定了一个潮汕女人一生的命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她们的真实写照,或福或祸只能自己担着,即使丈夫再不好,妇女都只有忍气吞声,闹得不可开交时娘家人也只能劝说妇女忍耐,谁也不会想到离婚,那仿佛是另一个世界才会发生的事。即使偶尔有妇女侥幸离了婚,她们还要忍受众人鄙夷的目光,男人是值得同情的。"女怕嫁错郎"这句话,极其贴切地说明了婚姻对于一个潮汕妇女的重要性。
忽然我想到《桃花源记》的一句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潮汕人仿佛就是那些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人,不知今是何世,仍旧保留着潮汕先民初来此地的民风遗俗、封建残余,妇女还仿佛是那时的"妇女","虽世殊事异"。
虽然,男女平等在潮汕地区只是一句空话,潮汕妇女的生存状况堪忧;但是,不得不承认文明的曙光已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悄悄在潮汕大地升起,尽管还显微弱。
越来越多的潮汕女子在外求学,接受高等教育,每一年的入学的潮汕女生的比例越来越高,高学历潮汕妇女逐渐走向精英阶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潮汕家长越来越看重女子,甚至把女孩子放在比男孩子更高的地位来培养,我不止一次听到人们谈论女子比男子还好的话题,思想观念渐渐改变;随着潮汕第三产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妇女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很多妇女甚至成了家庭的主要劳力,承担着赡养家人的责任,逐步获得相应的地位。
以上等等现象无不说明潮汕妇女的"春天"已经来临,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只要广大的潮汕妇女解放思想,丢弃枷锁和包袱,那么,她们的明天将会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