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真相
电灯是艾迪生发明的,汽车不可能跟福特没有牵扯,冤有头、债有主,只是要问现在掌握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制度「市场」,一下子似乎大家都答不出来这是谁发明的。有关市场的形成,我最着迷的还是布劳岱对欧洲菜场的写实描述,还有交易市场旁咖啡厅文化的简述,这些确实都不是「发明」,而是自然而然逐渐在文明上建构出来的。
而读John Kay的《市场的真相》这本书,也可以看见市场来自自然的建构这种观点,但是Kay很坚持这种建构必须是「镶嵌型市场」(embedded market),依照不同国家的习惯、生活和风俗而逐步建立、调整的。Kay特别指出了几个不当的国家干涉案例,比如毛泽东在「大跃进」时代干预市场的错误决策,来证明计画性经济对於市场的自然形成过程只是一场徒劳,甚至可能是悲剧。
听说Kay是和Krugman齐名的经济专栏作家,为文以深入浅出为名。读这本书,从Kay出神入化的例子,可以看见不同国家、不同市场间如何形成、发展的案例,比起总体经济学教科书枯燥却永远讲不清楚的「市场失灵」、各种市场像风险市场、货币市场等概念作清楚的描述,让这些可怕的经济学名词不再拒人於千里之外。我有时候真的觉得经济学应该多一些这样的「科普」着作,才不会老是一堆数字放着吓人。
回到这本书想问的问题,为什麽市场经济横行多年,富国依旧富裕,贫国依旧贫穷?Kay认为这肇因在制度。也就是说,贫富不均的问题不是因为市场经济出了大差错,而是因为部份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或者是没有配合好民众的生活习惯、或者是陷入了一团混乱之中,当全球市场经济把这些国家卷进圈内,这些国家自然因为还没准备好而陷入越来越穷的窘境。
这里涉及了吴惠林和我很喜欢的一位经济学家Joseph Stiglitz不同的理解,吴惠林觉得Kay想指出的问题不是市场本身,而是市场没有建立在对的基架(法治、惯习)上这件事。而他又认为Stiglitz动辄指责世银专家是「市场基本教义派」简直莫名其妙,所以很可能误读了Kay这本书。但实在讲,我并不认为Stiglitz在《全球化的许诺与失落》里面有说错什麽,Stiglitz本身也不是不相信市场经济者,只是他觉得後共产主义国家不应该完全在G7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里面摸索市场。这和Kay讲的,市场应该要自然行程,并且具有镶嵌性似乎差异也不大。
吴惠林是市场经济的忠诚信仰者,但从他对於中俄经济发展的案例比较,却让我觉得他有时候有点心口不一。在後共产主义经济改革的各项研究里,都显示中国、越南两个渐进改革国家在经济上的表现要超过东欧和俄国,但吴惠林却好像不这样认为,反而说俄国是「浴火重生」。当然这一两年来所谓「新兴市场」确实在股票圈里面有亮丽表现,但最近的空头风暴好像又把新兴市场横扫一圈,彰显了他们因为制度上的不成熟而表现不稳定的现象。这就是Kay讲的,这些国家并没有建立足够的规则可以支撑自由市场,因此反而因为全球化而被迫变得高风险(当然也如股票基金市场的高报酬)。
Kay讲的「镶嵌型市场」在台湾又是怎麽样的现象呢?台湾在市场的制度上已有初具雏型的成熟度,市场也算是经得起考验。虽然这几年总是因为政治因素而短暂的高高低低,但在全球市场眼里的总体评价其实还不错。不过在谈台湾的开放时,也总因为政治选择而必须有所限制。事实上,台湾对中国市场投资的程度,已经比许多邻近国家还要高,我并不认为开放三通会使这个数据更高。问题却在於,中国并不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这使得台湾的开放政策对於经济成长的促进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关於这点,我倒是蛮想看看不喜欢中国却又支持往市场趋进的吴惠林会有什麽样的论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