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问题的是教育部的大学评监标准
教育部高教司宣布明年起将针对台湾博硕士生过多的现象进行调控,若该校非在「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内,不得再新设博硕士班。并将针对国内现有大学进行研究型、研究教学、教学研究、教学型与社区大学五种分类。政策一出立即引起私校围剿,认为和教育部长期倡导的「松绑」政策有违;部分私校甚至指出若承认自己是社区型大学,怎麽可能还招的到学生?
这问题怎麽看?先扪心自问,台湾大学与东海大学能否放在同一个等级上来看待?很显然不可能。事实上,企业和学术的雇用上,台湾的大学已经自动被市场分成台政清交成、中字辈、地方国立大学、前段科大、前段私校、一般私校和後段私校等几个等级。但在学术评监和教育部的评监上,不同等级的学校并没有被不同的评监方式区隔开来。这导致了我们用同一个标准在衡量台大和东海,当然东海会落到後段去。
在理想的状况下,依照教育部的分类,东海大学若了解其因为学费无法自由化与私校聘任较无保障的劣势,而专注在「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受到良好学术训练与照顾的学生投入研究所考试,并进而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力量,是否也是提升大学竞争力及促进校誉的一种方法?而部分私校担心社区型大学化会招不到学生,其实也是杞人忧天。私校现阶段就有招不到学生的问题,而现有的学生也没有能力强化目前中後段学校的研究能力,在这样的状况下,去竞争研究型大学的地位,不免老早就输在起跑点上。
私校有其经费的压力,不可能不知道往哪条路走有利於学校发展。但是什麽原因,让私校明明知道活路在哪,却偏偏要挤破头去抢五年五百亿?其实就是因为教育部的大学评监制度。目前大学评监对教学的重视远逊於对一年发表多少SCI、SSCI和TSSCI文章的重视,这导致所有老师为了升等,而宁愿花时间去写论文而不好好教书;而学校为了点数,也宁愿老师多申请国科会计画而少花时间教学,以便於有机会抢食五年五百亿的大饼。如果老师都去做研究,那谁要教书?学生又要找谁学艺?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问题,乃肇因教育部相同的评监标准,导致各校各系所一窝疯的想去抢夺研究型大学;而非表面的松绑/管制之争。
台湾的高等教育一直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工厂需要干部就多设五专、工厂跑掉了就改制科大,录取率低就广设大学、大学生太多就开放设研究所,只是将问题延後,结果让供过於求的现象出现,再让大家找不到头路。短期内台湾学费自由化的可能性很低,因此台政清交成这五所公立学校持续遥遥领先的现象不可能改变。教育部不应在自欺欺人,而应该彻底检讨目前的大学评监制度对教学型与社区型学校的排除是否合理?为什麽私校会担心自己变成教学型或者社区型大学会招不到学生?教育部应该扪心自问,因为出问题的,正是教育部以学术卓越为唯一导向的大学评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