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位置

上帝的位置
云深不知处。图片来源
我们所处的时代,一方面是科学的时代,一方面又是反省科学的时代;这句话看似矛盾?并不;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所谓的反省,仍然是科学时代中人的反省──试想我们的环境议题,关怀的中心是什麽?「永续经营」。将自然视为身外之物、视为可利用的资源,并且,相对的,视人生为消耗物质的生活──我知道有人会说「人文艺术是『精神粮食』」;正是,今天它们也不过是人类的消费品之一罢了,好比现在的学术工作就是「生产」论文一般。科学的光环之所以退去,乃是因其无所不能的「假象」被拆穿;但此种拆穿本身仍基於那种机械论式的、意图宰制(至少是可宰制的)的宇宙观。
这里我不想多批评这种观念什麽;如果我用了什麽带有褒贬意味的形容词,那是因为,对於处於边缘、乃至被压迫的一群而言,「主流」、「普遍价值」云云免不了要沾染一点负面意涵。对,我只是想点出这种想法仍然是今天现代社会当中大部分人的想法。问题并不在主流价值本身,而在於其居於主流,更在於身处主流之中的人当局者迷,对此无私毫察觉,遑论反省。
机械论式的宇宙,或者更精确一点的说,概念与概念互相连结,作为「动力」传递的结构(也就是这个世界),在其初出现之时,还有上帝的位置──那个动力;不过讽刺的是,启蒙运动的另一主张「理性」发展到後来,反而将一切「泛理性化」,将人类的理性无线上纲,以此不间断的建构努力压缩「上帝存在的空间」。
在这种思维训练(不如说是教条薰染)之下,我们已经很习惯的将那个被「理性」发现(建构?)的世界构造当作是「真实」的;我说了那是错的吗?我宁愿说那是一种「自由心证」加上「错误尝试」的双重验证法下「制造」出来的正确。当然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自由心证;至少,最好那要符合逻辑语句的规范,这是其一。其次,则藉由实验将「逻辑正确」转换为「事实正确」──逻辑可能通了,但那大概不是这世界的逻辑。藉由不断的实验尝试错误并将之排除,是科学正确无误的第二个基石;而且,至少,目前(看来)还没有更完美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本身完美无缺吗?
今天我们已经很习惯将自然「非人化」;我们不会认为世界的运作,不认为雨下是因为有雨神,风起有风神,雷劈有雷神;更不会认为雨下风起雷劈之际,这些个神也有他们的情绪在里头。我们不时兴这种移情式的理解法;我们都接受了这个世界与我们本身并不相同,因而这种「感同身受」只能是文客弄墨时的笑话。
讽刺的是,我们也把我们脑袋里的逻辑结构当作世界的「逻辑结构」(真的有这种东西吗?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世界」在那边)。如果说「理性」同样源於人类的心理构造,那以「感性」来理解这个世界,与前者又有何分别呢?别的不说,坚持以理性来理解世界,本身就不是「理性」的选择;这是一种(因此不符合理性的)二律背反。
我不会说反过来就是对的;我不会因此而去鼓励宗教信仰。但是,就算我们脑袋里只容得下理性,上帝的存在仍然是可以思辩的对象──「上帝已死」不就是这种反省下的结果吗?但如今我们对这种结果倒是不加以反省了。无怪有人大声疾呼,痛诋当今的「科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