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法
有件事我必须先声明:我并不是以一个「文章写得很好」的人的身分来写这篇文章:不过若就进步的程度而言,当我在整理以前文章时,可以很明显的感到过去文笔的疏漏与滞涩时,我想我可以梳理出一些我自己过去的文笔与现在的文笔不同的地方,以及为何现在的文笔比过去好的理由。理由有四点:韵律、逻辑的关联、现象的关联以及布局。这四个理由当中,前三个理由关系到的都是「通不通顺」的问题;而第一个和最後一个理由则影响到一篇文章是否给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虽然前者影响的是微观的字词句,後者则是巨观考量整篇文章,以大块的段落篇章为编排的单位。
从实际操作的层次来看,或许可以说,文章中的「韵律」是一种以「保存欲表达的意义」(这是为了顾及「『逻辑』与『现象』的关联」;虽然一篇有韵律的文章朗诵起来也是很好听,但我没办法忍受没内容的文字堆砌)为前提之下,调整中文的方块字(啊我忘了说,我这篇文章是针对中文的写作而发;因此我不能笼统的把它说成文字或符号。虽然我有限的英语作文尝试一整个就是不像样,但我想方块字和拼音字的写作原则是不一样的)与标点,调整其数量及排列组合後所产生的效果,如音乐或诗词般「『挑动』或『撼动』人们的心弦」。然而这种解释对於其理解其实没有什麽帮助,还不如将定义所指涉的对象确切的描述出来──我与文化局的前辈同仁佶霖兄之间的对话可为一例。当时他捧着我的文章问到:
「真的有『山排海倒』这种用法吗?」
我沉吟了一会。「你不觉得『排山倒海』这种用法很怪吗?应该是『倒山排海』吧?」
「因为那是修饰啊。」另一位前辈同仁佳慧答腔。
「啊。那我也是啊。」
在这个例子中,以修饰的角度,或者说以「韵律」为修饰基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山排海倒」抑或「排山倒海」,都比「倒山排海」这句要好;分析一下其声调:「山排海倒」是「一声、二声、三声(实际上是二声。当两个三声连在一起念的时候,前面那个三声就变二声了;念念看便知道)、三声」,「排山倒海」是「二声、一声、三声(一样,实际上是二声)、三声」。後者在一般的用法中通常是在描述那种大开大阖或者波兰壮阔的气象,正因为它所选择的声调是以二声为劲力的源头,以一声与三声做为劲道所及之处;而其排列则以一声打幌接续,以三声打底作结。换个形象化的说法,这好比一个拳师在出招时,气沉丹田为起手势,一招打空虚晃一式,收劲,随即一招打实结果对手。而在前者的例子中,我是用在那种形容兵败如山倒、一扫而空、「飞利浦过後一片平坦」的那种如俄国压路机般压过的行文脉络中,因此其音调就是简单的从高到低这样顺流而下而已。至於「倒山排海」,其声调为「三声、一声、二声(其实也等於是三声)、三声」,与前两句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其韵律并没有明显的完结;前两字声调高低相差较大,但後两字就平平,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把它的旋律比作「海浪滔滔我不怕」(请用唱的)前四字的旋律,其不完整就很清楚了。
这样不知有无倒海的感觉。图片来源
接下来我们讲到「逻辑的关联」的问题。在这里我要说的并不是许多人上下文缺乏逻辑关系的毛病;清晰的逻辑,与文章藉其所表达的缜密论述,是学术工作者的行文要求,但不一定是好文章的标准(实际上,通常不是;我们也不用讶异好文章通常不是学者写的)。而是,文句通顺的另一个要素,就是要看上下文间嫁接是否得法。这连缀文字的技巧并不仅仅是与前面所提的音韵相关。下文不能承接上文的另一个因素便是,下文若与上文在逻辑上没有关联,那是另提文旨,在注意文意的人看来就显得突兀;而整篇文章的文气是需要安排酝酿的(这就是布局的问题了),因此乱无章法乃至於想一句就说一句的意识流纪录,对於习惯结构式阅读、能够通观文章整体然後重组其思考脉络的人而言或许可以解读,但对於一般习惯於其所属文化中概念体系(语言)的人而言,他们通常只能「看懂」他们已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固定化的语言模式;在这个模式外重组各个概念间的关系,对任何一个不曾重新思考过类似问题的人而言都是需要重新练习与适应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不自觉的陷在语言的牢笼,陷在这固定的、流行的论述方式中而毫无反省;这毋宁是吸收过一些乃至许多知识而不曾反思过的、曾受过教育但不曾做过学问的人才有的毛病──其实许多知识份子都只是学舌的、没有理解过知识内涵,无意识的一再播放他自己也不知道什麽意思的语言符号罢了。更普通的一般人,他们根本没有陷进去过──他们注意「关联」的方式,与其说是完全抽象的、语言逻辑式的,不如说是更具体的形像式的;亦即,他们理解文意、嫁接上下文的方式,靠的其实是其经验中所经历的、现象的同在与否──我们的感官所接收到的资讯虽然是分别开来的,但大部分最实际、最生动的概念所指涉的对象,必然将这许多种影像、声音、味道、触感和心中的悸动附着在一组语音和代表那组语音的符号上。具体的,且将这些感官接触恰如其分的布置在词句中,使得读者能够勾起同样的感官接触汇集在一起的回忆,自然就不会让文章荒腔走板,走出常人所理解的世界之外,造成理解的困难以及随之而来的文意的艰涩。
布局的部分,我就不讲了;而实际上我的大部头作品不多,要拿这项原则当经验来讲,力有未逮──我觉得上面三个因素若是注意到了,那以一般人的阅读习惯而言,将整篇文章乃至於整个文字作品颠来倒去再翻出一番新意的功夫既然没有,那麽一般「起承转合」的原则就很够用了。
最後要说明一下我写作的方式,那是电脑时代的写作法──杂乱无章的想个两三句话,然後左移右移、加加减减,把这几句话里头的韵律、逻辑、现象关系加强,然後顺着布局的几条线顺路写下去;我想这在用稿纸写作的时代是不可能这样做的。而,在大块文章一气呵成的年代,那些个拙於言词却下笔如有神的文人大概很少;再怎麽说那时的文章写起来还是相当即时的,而若不是一副习於锻链思考、勤於修饰言行的心灵,要即时的写作而不是像我那样拼拼凑凑,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