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天天出软体天才,我们天天出创业家!

印度天天出软体天才,我们天天出创业家!
昨天传出一则有趣新闻,印度有一位九岁的小女孩,已经考到微软的证照!这是目前记录上最年轻的考取者。这位考取的小朋友来自印度,不令人感到意外,印度就是这样的国家。
软体的价值在大脑,硬体的价值在机器,前者比後者还更难以取代,你说越南和俄罗斯的工程师甚至比印度便宜,但他们做的就是没有比印度好,短期内要全面性取代印度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印度就是一个这麽起飞中的国家。
因为这则新闻,在线上和某位资深网路朋友聊了一下,感叹来写这篇文章。
曾经身为软体工程师,我第一层的感受印度的冲击,我的部门共有十几个同事,在印度也开了同样一个部门,也有十几个同事,做一样的事情,虽然尚未传出裁员消息,但当时给我们莫大的压力,人家在印度的薪水是我们的不知几个%而已哩。後来,我还曾经待过一个「全印度」团队,上司和我的同事全都是印度人,一起吃点心、拜访家里,更深深感受到印度人对软体的天份,英文强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已经将软体整个融在他们的生活里,就算在洗手间上厕所巧遇,他们也会说,「We are in sync。」他们用的英文字,老中通常听不懂,以为是口音的问题,以为是速度的问题?不,除了口音与速度外,重要的是他们用词,如果有几个字可以选,他们都会很自然的选择了那些「电脑用字」,他们已经将电脑融入他们的生活里。
此外,印度人真正的24小时黏在电脑前面,以我接触的那群软体工程师,他们比其他族裔都更放任软体专业「入侵」他们的生活。印度的婚姻依然流行「父母介绍、相亲」,我曾经听说许多矽谷工程师都是从印度凭一张照片飞回去相亲,两天後就成婚,再带着刚见面的老婆回到矽谷继续工作。有趣的是,也有一说为何许多印度人都很晚回家,是因为他们相亲的老婆感情都很不好,为了避免见面,就故意忙到十一、二点才走,每天都比别人还多做一倍工,想不强也很难了。
所以,我们要学印度吗?
昨天另外看到一篇文章题为「科技天花板」(Science Ceiling),它提到从前都有所谓玻璃天花板,对少数族裔或弱势姓别设下天限,比如说,虽然偶尔有男性的护士,但可能从来没看过「男性的护理长」吧?而这篇「科技天花板」是在形容科技产业对女性的不友善,他们看到有些工程科系在大一都还是「男女各半」,念完大四、出去工作後,不知为何从事本业的只剩下男的,女性全都转职了?他们说,有些根本的原因,譬如实验室里的衣物都是为男性所设计,且工作时数有的一周要70小时……所以美国人已经开始好几个「辅导计画」,要想办法为女性打破「科技天花板」。
这些「辅导计画」,再来看看那个印度小女生,再比较一下刚刚提到印度人对软体的优势,产生很强的矛盾。原来,原因不在於产业,而在於整个大环境。
每个大环境都有适合做的产业,大家是脱离不了大环境的!
印度人就是适合做软体。
那,华人适合的呢?
至少,在台湾这边有一块似乎是全民都知道、喜欢的,那一块就是「创业」。
创业不是一个产业,也不是一个职业,站在纽约,人家问你在哪个领域、干什麽事,你说你在「创业」,他肯定一头雾水,但到了今天,站在台北街头,当你说你在「创业」,对方依然得继续问,但,他至少在第一时间就有了一点「概念」。你说,大家对创业者依然不太尊重,但比起来,已经有这麽多创业者,也有这麽多成功案例,加上媒体渲染,民众对「创业」这个字已然改观,改得相当正面。
在台湾,创业已经就是一个产业,也是一个职业,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最近常跑校园场,不知为何,每次在同学面前讲到「东京着衣」,总会有人举手,每次讲到「鲜芋仙」大家都会露出微笑,每次提到「校园疯印」大家都认真听,提到「午餐王」大家也很热情。
讲到「五分埔」大家整个热起来,提到直销,人人都有经验。
同样等级的东西,拿去问美国大学生,绝不会有这样的反应。我想,拿去问印度学生应该也没有这样的反应。
每个社会有它适合的产业。我们社会并不适合科学,不适合软体,而适合「创业」。这个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做「创业」的事,所有的教育都应该围绕在「创业」之上,这样做起来会更有意思。这一块已经有许多人在做了,我发现现在的学校已经比以前还要更「创业」了,无论是学生社团的活动,还是教授上的课,甚至研究所的课程,都直接了当的和「创业」有关系,这些课程都做得很深、很好,但,对於创业家来说,已经有一个点子的人来说,需要的可能还要更多一点。目前大家请来的讲师皆是业界的,都是以演讲方式带过,讲的都是大格局的东西,到了实作这块,几乎是空的。而且,目前30~40岁的中坚上班族,很有可能在十年前在学校里,甚至还没感受到那股气氛就离开学校了,现在想追回来也不知道从哪边开始。
我在矽谷曾有一个代号「Mentor」的点子,当时曾找来我《别学北极熊》的几位成功华裔创业家,到史丹佛校园办了一个户外的聚会,但……没有成功。
现在,我想再把这个东西带回来。
我需要几位兼职的干部。
住在台北市的,彼此容易见面。
若您有兴趣,现在又暂时没有工作,有些时间,想认识一些人?请快快寄履历表给我(email请见本页左上角自我介绍的部份),一起探索「创业」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