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面面观

法国电影面面观
法国可以说是人类电影艺术的摇篮。从电影的诞生至今的这一百多年间,法国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深得全球观众的青睐,更成为了法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听我向您细数法国电影的历史、现状,及一些家喻户晓的魅力影星……
一 电影艺术的起源
从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起,电影艺术已经绵延了110年。在这个历史长河中,辉煌的法兰西文化和法兰西艺术家,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精彩的影片。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发明家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十四号的大咖啡馆正式放映《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无声短片,这一天就此成为新的艺术样式――电影的诞生日。电影在发明之后不久便迅速传到世界各地。自1896年初开始,卢米埃尔陆续派遣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至1897年底这些摄影师涉足过除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陆,总共拍摄了750多部影片,其中包括在中国拍摄的影片,电影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这件事已经成为中法电影交流史的开端。20世纪60年代,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亨利-朗格卢瓦,将苦心收集和保存的卢米埃尔影片进行了精心的修复,并且编辑成《卢米埃尔短片集锦》,后人才得以观看电影诞生初期的珍贵影片。
二 "新浪潮"电影――电影历史上的"法国大革命"
即使过了快半个世纪,但只要一提起法国"新浪潮电影",相信绝大部分的影迷,眼中又会绽现兴奋的光彩,为何法国"新浪潮电影"会如此令人神迷呢?
"新浪潮电影"(nouvelle
vague)一词,来自1957年法国记者法兰西吉哈德所提出的一句简洁的媒体影评策略性用语,以预示一个新影像年代的来临。而从1958年至1964年,"新浪潮电影"果然风起云涌,形成电影史上一股最具力量和指标性作用的电影运动,并于70年代末期延烧到台湾,掀起所谓的台湾新电影运动,而时至今日,仍对全球电影创
说到法国新浪潮,自然不能不提到著名的电影刊物《电影笔记》。当年,楚浮、高达、夏布洛、侯麦和贾克希维特等人,经常在《电影笔记》上发表影评。除了发表对电影的看法外,并强烈攻击当时颇受艺术界推崇的名导,这群
三 戛纳电影节和法国电影界的现状
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全世界规模非常盛大,非常权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戛纳电影节是汇集全球电影专业人士的圣地,它的评判标准的专业性远远超越了市场规范。第二,它一向是面对全世界的,而不仅仅局限于法国电影,它为所有富有创新力的电影提供了生存空间。
从历史上看,戛纳电影节是有着自己的理念和精神追求的。第一届戛纳电影节本应在1939年9月1日到20日举行,当时是为了抗议德国和意大利纳粹政府对维纳斯电影节的干预而创建。但是由于战争爆发,电影节流产了,直到1946年9月20日才第一次举办,后来又因财政困难而中断了几次。
1968年,一批杰出的法国导演公开支持游行抗议的工人和学生,强行中断了电影节上影片的放映。
戛纳电影节一直随着时代的脉搏发展和改变,每一届都反映着时代特色。去年,戛纳电影节推出了"制片人网络"这一新内容,目的是帮助全世界的电影制片人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投资者,对面临经济困难的电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电影界就意识到了美国电影的威胁。众所周知,第七艺术--电影是法兰西文化的栋梁,法国影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在全世界影院占主要地位。
1945年以后,好莱坞电影逐渐占领了国际市场,就在这一年,法国政府建立了法国电影国际化联盟,由法国文化部和法国电影中心(CNC)投资,目的是强化法国电影在国际上对美国的抗争力。
这对法国电影经济起到了重大作用,法国电影如今在世界市场上占第二位。当然,是远远落在美国之后的第二位。每年在法国大约有120多部片子问世,这在全欧洲居首位,也就是说,法国电影业现状是比较乐观的。
目前,法国电影在本土享有特权地位,占票房总数的30%,几乎与美国相等,这在当今时代是不易达到的数字。
近年来,法国电影业有回升的趋势。目前全法国共有4000家电影院,而巴黎则是电影爱好者的乐园,人们在那里能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影片。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更是电影人的天堂,从1978年起,那里举办了50多次电影回顾展,介绍全世界的电影大师。
每年法国共有10个电影节,包括著名的戛纳和南特电影节。这一切都推动着电影事业的发展。
从2000年以来,法国电影业把向世界推广法国影片作为首要目标,制定了文化、政府和经济三位一体的策略。
首先是对欧洲、亚洲、美洲这世界三大电影市场开设"橱窗"。法国电影国际化联盟分别在慕尼黑、东京和纽约建立了办事处,在国外办法国电影节,召集世界电影人每年聚集一堂,向他们展示当年的法国新片。政府还在经济上支持本国新片在国外的推广,承担艺术家们去国外参加首映式的旅行食宿费用,每年要送出去一百多位导演和演员。
另外,文化部尤其重视法国影片在美国的推广,对翻译和配音进行赞助,鼓励使用美国大明星的声音,以便提高上座率。
四 明星名作
阿兰?德龙
20世纪70年代中国电影院生意的兴隆,最该感谢的就是阿兰・德龙。这位英俊的法国小生,为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留下了永恒的"佐罗"形象。1935年11月8日,阿兰・德龙生于法国的Sceaux市。在德龙4岁时,父母离异了。家庭的破裂给他的童年笼罩了一层阴影。17岁当兵,随海军陆战队赴越南作战,4年后回巴黎,当酒店招待、市场搬运工。1957年被法国电影导演伊夫・阿莱格里看中,在《当女人卷入时》中演一个小角色。从此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德龙一开始几乎饰演的全是年轻、强壮、甚至道德上有些堕落的年轻人。后来,因为他那令人屏息的英俊相貌,他也得到了一些温柔情人或风流英雄的角色,如为我国观众所喜爱的《佐罗》和《黑郁金香》等。
  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阿兰・德龙才开始转向扮演外表冷静、重在表达内心世界的角色。他那坚韧、冷酷无情的外表为他赢得了"独行杀手"的美誉。
杰拉・菲利浦
杰拉・菲利浦(Gerard Philipe
1922-1957)是法国优秀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他的名字是中国观众十分熟悉。五十年代,他主演的《勇士的奇遇》、《红与黑》、《传奇英雄》在中国上映。1957年,杰拉・菲利浦曾应邀访问中国。杰拉・菲利浦1922年生于法国戛纳。1942年初登舞台演出话剧《纯朴的女郎》获得成功,第二年主演《索多姆与古摩赫》又轰动了法国剧坛,成为最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青年演员。从1944年起,杰拉・菲利浦开始涉足影坛,曾先后拍摄了《没有星星的国家》、《白痴》等影片。1947年,成功主演了《肉体的恶魔》一片,被评为法国最佳男演员,并获"比利时国际美术及电影展览会"最佳男演员奖。从此,杰拉・菲利浦成为国际影坛上红极一时的新星。在杰拉・菲利浦短暂的一生中,五十年代史他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代表作有:《魔鬼的美》、《夜美人》、《勇士的奇遇》、《帕尔马修道院》等。1954年,杰拉・菲利浦在《红与黑》一片中扮演于连・索莱尔,在银幕上生动地再现了斯汤达笔下的这一复杂、深刻的人物形象。此片曾被誉为法国战后最成功的作品之一。1957年11月25日,杰拉・菲利浦因患心脏麻痹症而离开了人世,时年仅37岁。
苏菲-玛索
主要作品:《安娜卡列尼那》、《芳芳》、《勇敢的心》、《卢浮魅影》、《末日危机》、《忠贞》
   被法国男人誉为"永远至爱"的苏菲-玛索,有着一双清澄、忧郁的褐色的大眼睛,就是这双大眼睛让世界为之倾倒。她的美丽、她的性感,有时使人往往不能自己。作为欧洲首席性感女星,她精致的面孔又有着一抹独特的东方气质,妖娆中带着几分清纯。她的美犹如一曲悠闲的欧洲小调,总是那么魂牵梦绕。这位"法国最漂亮的女人",兼有西方人的性感、东方人的神秘,浑身散发出一种魅力不可动摇的迷人气息,不愧为世界一流的璀灿明星。
1966年11月17日,苏菲-玛索出生于法国巴黎市郊。这个平凡小女孩的父亲是一个经常在外的卡车司机,家境并不富裕,但这培养了她坚韧不拨、独立的个性。这时的苏菲对什么是电影、电影是如何拍摄出来的一窃不通,更没想过自己日后会成为法国头号女星。
  说起这位世界级影星走上银幕一事还真颇具戏剧色彩,那是在1980年,
14岁的苏菲正在勤工俭学,朋友告诉她:法国导演克劳德-比诺多(Claude
Pinoteau)准备拍摄一部青春影片《第一次接触》(又译《初吻》,"La
Boum"),需要一位新面孔的女孩。苏菲带着对电影这一"新生事物"的好感,前往面试,没想被导演一眼相中,选为女主角。这部描述少女青春情怀的电影在法国一上映,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苏菲淡雅的演出,令其早熟、性感的气质表现无遗,尤其是在铁栅栏前与恋人那个羞涩朦胧的初吻,压抑中带着渴望的经典眼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菲的青春魅力风靡了全法国,一举成为法国影坛一颗亮丽的新星。
  1993年,苏菲与文森特-佩兹(Vincent Perez)合作出演了亚历山大-查顿(Alexandre
Jardin)导演的爱情浪漫片《芳芳》("Fanfan"),苏菲扮演活泼开放、崇尚个性的舞蹈演员芳芳。在剧中苏菲又一次向人们展现了所熟悉和喜爱的青春纯情的少女形象,影片把她拍得美仑美奂,清纯而性感,我行我素的爱情追求深入人心。两位法国影坛的金童玉女的真情演绎使这部影片成为当年法国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也成为苏菲演艺生涯中的又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代表作,并确立了法国首席女星的地位。
  1995年,苏菲-玛索开始将演艺事业向海外发展,参加了众多的英语影片的拍摄。她的第一部英文片是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自导自演的古装史诗巨片《勇敢的心》,苏菲扮演与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梅尔-吉布森饰)发生一段恋情的法国王妃伊莎贝拉。梅尔认为苏菲非常适合这个角色:美丽且非常有法国味。苏菲没令梅尔失望,在这部纯好莱坞式的影片中,怀着身孕的苏菲外表冷艳高贵,野性的内心却渴望着自由与爱情,举手投足无不显露出她皇族的气质。虽然戏份不多,但却以她高贵的气质征服了全世界,给影迷们留下深刻印象。此片获得了当年第6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苏菲-玛索也成为了最受好莱坞欢迎的法国女星之一,为她赢得了苏菲皇后(Queen
Marceau)的称号。这一年,苏菲-玛索还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L'Aube a
l'envers》。这是一部8分钟的以她在拍摄《勇敢的心》时写的电影剧本为基础的短片,没曾想此片受到戛纳电影节(Cannes Film
Festival)的充分认可。看来苏菲-玛索不仅仅拥有美丽和性感,她的演艺天份是全方位的。
  苏菲-玛索酷爱游泳、跑步等户外运动,四射的活力和优美的体态无不得益于此。她还会烹饪、裁剪缝纫、绘画,甚至1996年她还在法国出版了一本自己写的小说《说谎者》("La
Menteuse"),讲述了一天之内一对男女分手的悲欢离合。她还热情地致力于动物保护,"我憎恨任何形式的暴力,任何人都应尊重生命"。她还是帮助患病的儿童实现梦想的彩虹福利基金会(Arc-en-Ciel)的资助人。
  自从1985年与波兰导演安德烈-祖拉夫斯基相恋后,两人恋情一谈就是16年,至今没有举办婚礼,竞认为"不结婚是维持一段感情最好的方法",这在影视界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但1995年7月24日,苏菲与安德烈的爱情结晶----儿子温森特(Vincent)出生了。6岁的小家伙聪慧灵俐,既会法文,又会波兰文,在学校还会英文。苏菲对儿子可是疼爱有加,"要尽好一个母亲的职责"。她甚至自豪地说:"我从影近二十年,至今仍青春美丽的原动力来自于儿子,生活快乐的泉源也几乎都来自于他,因此给人感觉也就特别年轻。孩子是我和他爸爸之间的双重桥梁。儿子使我勇敢,使我坚强,孩子能让一切美好持续下去,让一切更加尽善尽美"。性感的苏菲-玛索竞是一个贤妻良母。
苏菲-玛索,的确是一位人见人爱的天才演员,她妩媚、美丽,有个性,她所演绎的每一个角色中都使人能强烈地感受到她醉人的魅力和刻骨明心的震撼力。20年的演艺生涯,使她从一个单纯的青春少女成长为一位一流的实力派国际巨星,她是理性成熟与感性美的融合体,率真的性格,使她浑身仰溢着青春的气息,炉火纯青的演技和真挚的悟性才是她成功的关键。她天天制造着自己的神话,前途坦荡,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更渴望前进和变化,对我来说,明天更重要。"
卡特琳娜・德娜芙
卡特琳娜・德娜芙生于1943年,是最受法国观众欢迎的明星之一。她是法国式高雅女性的最佳代表:穿着漂亮、品位高雅,并有着资产阶级纯情少妇式的美貌与气质。因而,她能继碧姬・芭铎之后被选为法国硬币和邮票上的玛利亚娜头像的模特,代表了法国人民的公众形象。1997年10月,卡特琳娜・德娜芙被英国的帝国杂志评为"一百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电影明星"之一。
  卡特琳娜・德娜芙的演艺生涯开始于1964年,至今共拍摄了近90部影片。在从轻松的喜剧到复杂深刻的剧目中,我们最应该记住的是她较近的两部主要作品:一部是与刚去世没几年的伊夫・蒙当合演的《野蛮人》;一部是弗朗索瓦・特吕弗导演的《最后一班地铁》,在片中她与杰出的男影星杰拉尔・德帕尔迪约演对手戏。此外,她参加拍摄的《印度支那》于1993年3月30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卡特琳娜・德娜芙的戏路非常宽,她曾扮演过大量不同类型的角色,并都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年龄和才能的成熟以及她的慷慨大方(她常常为初出茅庐的电影工作者及电影新作提供帮助),使卡特琳娜・德娜芙成为法国电影界顶尖级的人物之一:她已处于事业的颠峰,无须再显示自己的才能。
  卡特琳娜・德娜芙是一位有头脑、朝气蓬勃的女性,她创建了自己的制片公司。她非常喜欢Lars von
Trier于1996年拍的作品《乘风破浪》,于是就给这位先生写了一封亲笔信,问他自己可不可以在他的一部影片中扮演一个角色。结果她得到了《黑暗中的舞者》这部影片,千禧2000年即可完成拍摄。
  卡特琳娜・德娜芙同时还是一位幸福的母亲,她的三个孩子分别是同导演罗歇・瓦迪姆(此人曾诱惑过碧姬・芭铎和简・方达)、英国时装摄影师戴维・贝利和意大利演员马尔切洛・马斯特罗伊安尼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