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室世系表
英国王室
诺曼底王朝
1威廉一世(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诺曼底公爵1035-1087,英格兰国王1066-1087)(忏悔者爱德华表弟,黑斯廷斯战役击败哈罗德成为英格兰国王)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兰国王1087-1100 )(威廉一世之次子。长兄罗伯特继承诺曼公国)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兰国王1100-1135)
4斯蒂芬(1096-1154)(英格兰国王1135-1154)(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外甥,法国的布鲁瓦伯爵之子,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四女。)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兰国王1154-1189
)(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同阿基坦女公爵埃丽诺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在位期间确立对爱尔兰统治权)
2理查一世(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英格兰国王1189-1199)(参加十字军东征,获得狮心王的称号。镇压阿基坦叛乱时身亡。身为国王十年,在英格兰的时间只有六个月)
3约翰(1167-1216)(英格兰国王1199-1216)("无地王",在贵族胁迫下签署《大宪章》,布汶战役被法国击败,失去大部分大陆领地)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兰国王1216-1272)
5爱德华一世(1239-1307)(英格兰国王1272-1307)
6爱德华二世(1284-1329)(英格兰国王1307-1327)(征服苏格兰失败,承认其独立。被王后伊莎贝拉和小舅子法王查理四世谋害)
7爱德华三世(1312-1377)(英格兰国王1327-1377)(发动英法百年战争,在克莱西和普瓦提埃大破法国骑士团,获得法国西南的大片土地)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兰国王1377-1399)(黑太子爱德华之子。远征爱尔兰时被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拘捕,并废黜,由亨利即位)
兰开斯特王朝
1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兰国王1399-1413)
2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兰国王1413-1422)(重开英法战争。在阿金库尔取得胜利,和法国签订特鲁瓦和约,成为法王查理六世的王位继承者)
3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兰国王1422-1461)(出生后九个月即位。外祖父法王查理六世去世而身兼英法两国国王。法国在圣女贞德带领下扭转战局,英国丧失全部领地。1455年,约克家族与兰开斯特家族长期混战开始。1461年亨利被约克公爵抓获而处死于伦敦塔)
约克王朝
1爱德华四世(1442-1483)(英格兰国王1461-1483)(约克公爵理查之子。父亲理查在1460年战死后作为约克派首领。1461年即位)
2爱德华五世(1470-1483)(英格兰国王1483)(爱德华四世长子。即位的同年同弟弟约克公爵理查一起被摄政的叔父格洛斯特公爵送入伦敦塔。之后便再无下落)
3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兰国王1483-1485)(爱德华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为摄政王,杀害侄子爱德华五世后即位。在和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的交战中被杀。约克王朝结束)
都铎王朝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兰国王1485-1509)
(亨利六世同母异父弟里士满伯爵爱德华・都铎和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孙女玛格丽特之子。1486年与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结婚,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结束了红白玫瑰战争)
2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英格兰国王1509-1547)(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后同亡兄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结婚。由于离婚问题而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1541年起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下不再注明)
3爱德华六世(1537-1553)(英格兰国王1547-1553)
4简・格雷(1537-1554)(英格兰国王1553)(萨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儿。外祖母玛丽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给诺森伯兰公爵之子达德利。诺森伯兰公爵伪造遗嘱让简・格雷继承王位。后阴谋败露,简・格雷被玛丽女王废黜,关入伦敦塔后斩首)
5玛丽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国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国王菲利佩二世结婚。由于镇压新教徒被称做"血腥的玛丽")
6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兰国王1558-1603)(终生未婚,去世后都铎王朝结束)
斯图亚特王朝
1詹姆斯一世(1566-1625)(苏格兰国王1567-1625,英格兰国王1603-1625)(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之子,伊丽莎白女王的表侄孙,在苏格兰称詹姆斯六世)
2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兰国王1625-1649)(资产阶级革命中被砍头)
1649-1653 共和政体
1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在位1653-1658)
2护国公理查・克伦威尔(1626-1712)(在位1658-1659)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查理二世(1630-1685)(苏格兰国王1651-1685,英格兰国王1660-1685)(查理一世次子,信奉天主教)
2詹姆斯二世(1633-1701)(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国王1685-1688)(光荣革命中被推翻,流亡并死于法国)
3玛丽二世(1662-1694)(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国王1689-1694)(詹姆斯二世长女。光荣革命后与丈夫尼德兰联合省总督威廉亲王共同回国执政)
威廉三世(1650-1702)(英格兰国王1694-1702)(尼德兰联合省总督,奥兰治亲王。荷兰的奥兰治-拿骚家族中的奥兰治支随着他的死亡而绝嗣,由德国拿骚家族继承荷兰执政的头衔)
4安妮(1664-1714)(苏格兰国王1702-1707,英格兰国王1702-1714)(在位期间宣布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死后无嗣,斯图亚特王朝结束)
汉诺威王朝
1乔治一世(1660-1727)(联合王国国王1714-1727)(德国汉诺威选帝侯恩斯特・奥古斯特与普法尔茨选帝侯的女儿,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根据《权利法案》英国王位继承权)
2乔治二世(1683-1760)(联合王国国王1727-1760)
3乔治三世(1738-1820)(联合王国国王1760-1820)(在位期间发生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采取强硬态度。参加神圣同盟反对法国,1801年吞并爱尔兰)
4乔治四世(1762-1830)(联合王国国王1820-1830)
5威廉四世(1765-1837)(联合王国国王1830-1837)(乔治三世次子。克拉伦斯公爵。因为夏洛特女王储去世而继承其哥哥乔治四世的王位)
6维多利亚(1819-1901)(联合王国国王1837-1901)(乔治三世第四子肯特公爵爱德华之女。汉诺威家族不承认女性的继承权,因此宣布放弃对德国汉诺威领地的继承权,英国王室也不再使用汉诺威作为朝代名。和舅舅萨克森-科堡公爵的次子阿尔伯特结婚。1876年成为印度女皇)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爱德华七世(1841-1910)(联合王国国王1901-1910)
温莎王朝
1乔治五世(1865-1936)(联合王国国王1910-1936)(爱德华七世次子。约克公爵。长兄阿尔伯特去世后被宣布为王位继承人。在位期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爱尔兰独立。在一战中因为德国是其敌国,所以将王室的姓氏改为温莎)
2爱德华八世(1894-1972)(联合王国国王1936)(同曾经两次离婚的辛普森夫人的关系被披露后,于1936年12月退位,法国定居)
3乔治六世(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乔治五世次子。约克公爵。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
4 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在位1952年2月6日-)(1947年和希腊王子菲利普・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松德堡-格吕克斯堡亲王结婚。菲利普王子在归化英国国籍的时候选取母系姓氏蒙巴顿(德国巴登堡家族)为姓。现有三子一女:长子威尔士亲王查尔斯,长女安妮大公主,次子约克公爵安德鲁,三子威塞克斯伯爵爱德华)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爱德华七世(1841-1910)(联合王国国王1901-1910)
我看的有些书里也把他归结到汉诺威王朝里~
不解。。。。。。。。。
顶
顶
怎么没有亚瑟王?阿尔佛雷德大王?
难道是没有确切年代?
亚瑟王和阿尔佛雷德大王是在1028以前。
亚瑟王是15世纪英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国王。人们对他更多的感性认识是来自神话传说,比如,他和圆桌骑士们的故事就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
历史学家们对于亚瑟王的国籍和生活年代有很多争议,本片以历史学家托马斯・马洛里的文稿为基础,设定亚瑟王为罗马人,在英国立下赫赫战功。正是由于亚瑟上台,才使英国打败日尔曼部落,推翻罗马帝国的统治,最后赢得了革命性的胜利。
:《自由大宪章》是英国历史是一个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政治文件。但是其他欧洲国家的历史中并没有类似的场景,为什么这个政治文件和与其关联的一系列政治斗争独独产生在英格兰,本文从历史遗留,社会制度,民族特点和教俗斗争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对《自由大宪章》的历史意义给予评定。
关键词:自由大宪章,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王权,诺曼
自由大宪章是英格兰贵族为了限制王权和维护地方封建势力在王国内的权力以武力逼迫当时的暴君"无地王"约翰签署的一项政治文件。后来围绕这个政治文件的执行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不但牵扯了英格兰国内教会,王室,贵族,独立骑士等等大大小小的势力,包括苏格兰,法国,神圣罗马帝国这些欧洲封建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被席卷进来。自由大宪章的内容及精神在英国日后的政治风云中多次被各派按照己方的利益给以不同的解释和表述。我个人认为大宪章本身的意义相对于后世人对其的利用价值来说,倒是略有不如,反而这个政治文件及相关政治运动产生的历史因素,更有意思。
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中央王权与天主教神权和地方贵族势力的角逐与斗争是当时政治军事行为的主题。而欧洲不论是拉丁系的法兰西也好,日耳曼系的德意志也好,还是错综复杂的意大利,都无法摆脱这种政治旋涡。孤悬与欧洲大陆的英格兰王国,交融了各种不同的大陆民族的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条既属于欧洲封建社会特点,有拥有大量独特元素的社会发展过程。自由大宪章就是这种独特文明一个体现。在欧洲大陆各主要封建国家加强中央王权,削弱地方贵族特权和天主教教权的大趋势下,英国却产生了以限制王权为主要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法律约束性的这个政治文件。只能说,自由大宪章和自由主义,光荣革命,君主立宪甚至工业革命一样,都是在英吉利这快特殊土壤中产生的即具有历史必然性又散发着偶然色彩的历史现象。不论各家的观点出于怎样的立场去给其定义,自由大宪章都应该是完完全全不列颠式的,更确切的说是北欧系加拉丁系加日耳曼系而衍生出的不列颠式。所以在分析自由大宪章之前,更应该首先去探索产生的土壤,严谨的说就是去分析一下其产生的民族人文环境。
不列颠民族的构成较其他欧洲国家复杂,其他的西欧重要封建国家在民族构成一般就是日耳曼系加罗马――拉丁系。而且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一些东方非基督教文明的影响,比如意大利民族文化中有很强希腊――拜占庭色彩和撒拉森影子,法国即使一只是一个比较严谨典范的天主教国家更有查理大帝这样一手抓剑一手拿《圣经》的骑士僧侣,也不可能完全排除来自西班牙边区的摩尔气息。而似乎很遥远的突厥人同样可以把他们的民族因子借助基辅罗斯这座桥梁播向德意志。但是假如我们把英吉利与法德意比较的话,情况真的会因英吉利海峡和北海的存在有显著的变化。
首先和其他西欧民族一样,日耳曼系加罗马――拉丁系的架构是相同的。但是罗马人没有象他们在高卢和西班牙作的那样,将征服地打上完全的拉丁印记。苏格兰的多山的高地散发着德鲁依的神秘味道,和黑暗的条陶堡森林一样,这里是罗马重装步兵无法跨越的障碍。哈德良皇帝修筑了著名的哈德良长城,即保护了拉丁文明的种子,也在另一方面隔绝凯尔特人,使得这个民族在一定的隔绝中孕育着自身的独特的文化。这就构成了与欧洲大陆的第一个不同性。第二个不同性是是强烈的北欧文化氛围。总体上说维金人同样是日耳曼的一支,但是他们和昂格鲁――撒克森人不同,几乎没有受到拉丁文明的熏陶,他们和原来的凯尔特文明一样,以其极端的原始性冲击了日耳曼系加罗马――拉丁系的架构。一位12世纪的编年史家德海姆的塞蒙曾有机会读到一本久已失传的北欧版《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据他记载,这些北欧侵入者仿佛从天而降,就像一群狼或是一群蛰人的黄蜂,对这片地区发动了袭击。他们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嚎叫,挥动长剑在教堂,住宅,谷仓和作坊间横冲直撞,滥杀无辜,并将一些人掳为奴隶以便日后出卖。*1至于诺曼人,正如维金人和自己的日耳曼同宗昂格鲁――撒克逊人不同,他们也不同于世纪横扫英伦三岛的维金同宗丹麦人和挪威人。相对于当时英伦三岛上的各族,他们所传来的拉丁文明已经高度法兰克化了,而他们的封建程度也更"欧洲"一些,远远高于岛上原始氏族气息浓厚的各部族王国。封建封臣关系最初出现在高卢西北部,(严格意义上的"法兰西")法兰克人在那里居多数,后来扩展到卢瓦尔河到莱茵河地区,以及欧洲大部分地区。从9世纪起查理曼的骑士将这种关系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强制推行;诺曼人又将它传播到英格兰和西西里岛,那里的人原来对次毫无所知。英格兰是在被诺曼底的威廉征服(1066年)后几十年进入封建社会的。*
由于这些蛮族的不断入侵,由于英伦三岛本土文明阵阵激荡。使的英国封建制度和大陆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在大陆非常典型的封建典范"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英国就变成了"我的附庸的附庸还是我的附庸"。为什么会如此,因为西欧主要的封建国家都是查理帝国的遗产,而英伦三岛并不是查理帝国的属地。所以岛上在封建氛围上罗马系在一定程度优于日耳曼系。构成法兰克王国到查理帝国到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马克公社制,亲兵制等因素在不列颠不如欧洲大陆那样具有影响力。而诺曼人入侵不列颠已是查理帝国灭亡后一百多年之久的事,堂堂的几位法国国王秃头查理也好胖子查理也好,都经常被一群北欧海盗围困在巴黎城数年之久。诺曼底公国形成于加洛林王朝和卡佩王朝之间。那时的法兰西是如何的场景?卡佩王朝建立伊始整个法兰西因被诸侯割据而四分五裂。国王的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王室领地,即处于塞纳河与卢瓦尔河中游南北狭长地带里数处不相连接的地方,时称"法兰西岛",其中包括巴黎和奥尔良等城市。当时,法兰西领土共有45万平方公里,而"法兰西岛"的面积却不到3万平方公里。更有甚者,即便是在这快面积不大的王畿内,国王仍无法全面做到令行禁止。一些桀骜不逊,不听王命的封建主往往凭借其实力,建筑城堡,在交通要道上拦路抢劫。*3这给诺曼征服者留下的印象应该不会太好。所以威廉一世在征服英格兰后竭力的削弱地方势力,限制贵族权力和保障国王的权威。一方面没有像入侵高卢的日耳曼人那样同化当地的罗马――拉丁统治者,而是竭力的压制昂格鲁――撒克逊地方势力;对待自己的亲兵和当时大批的跟随渡海的骑士佣兵,在赏赐上更注意避免克洛维,丕平,查理曼等人犯过的错误。英格兰贵族的封地少且分散,而且被王室领地重重分割,即使是一些大功臣,大的封建主,他们的大快领地也大多集中当时的法国而不是不列颠。除此之外,贵族的特权也不如他们的欧洲大陆同行大和广。之所以采取这两方面的措施是因为至少可以先扫除一部分根基深厚的地方贵族势力。而那些新封的贵族相比于那些老的地主酋长来说对中央集权的危害性还没有那么大。对封臣的领地作一些特殊处理一是削弱他们的实力不使出现法国国王的领地没有伯艮第公爵大的情况,二是即使有一些小的动作也可以迅速平定,不使谅成大灾。把大封主安置在法国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分裂的危险,但是毕竟隔者一条英吉利海峡,保险很多。安茹公爵和诺曼底公爵常常被授予那些对王位有极大窥视欲望次子。
这种政治情况在当时的欧洲来说还是比较"超前"的,所以英格兰的国王凭借着强大的王权调动军队,征发粮饷,屡屡打败貌似强大却软弱无力的法国国王和他手下那些各怀鬼胎的贵族骑士。英格兰的强大却不是贵族们所喜闻乐见的。因为当时并没有现代国家民族的概念,打仗增强的是英国国王的势力,与我有什么关系?中世纪的欧洲人认同的是封建领主,各世俗王权多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国王只是众多领主中最大的一个而已,其权利一般不会超出有限的王室领地范围。*4这种封建意识是深入人心的。面队本国的特殊情况,英格兰的贵族是不能够容忍的。在欧洲大陆普遍王权受限于贵族权和教权的情况,他们不能够容忍自己的国王对自身经济利益的侵犯和剥削,不能容忍无休止的为增强英格兰国王势力的战争而流血伤亡。正象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面队中国强大的中央统一集权,日本的中央皇室不能容忍地方大名守护拥权自重割据一方而不断努力抗争一样,只是两者的目的刚好相反一样。在实际的利益面前,诸如什么忠诚,荣誉,责任,义务等封建道义都成了一堆鬼话。那些充满荣誉的诺曼军事新贵也好,那些早已压抑多时试图东山再起的盎格鲁――撒克逊旧勋也好,都不能容忍自己国家国家的封建政治"游离与正统"之外。力量之火压抑已久,直等爆发罢了。
除了政治上的因素外,英国的国民性格和当时的民族心理倾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从历史来看,英国的民族统一性强于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但远远不如法兰西。生性爱好自由,独立的凯尔特人和其他土著民族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屈服于强权,恺撒的重装步兵方阵,长腿爱德华的长弓手们可以将他们逼入贫瘠的深山老林中,但不能使他们屈服。古代爱西尼亚女王波狄西亚率领部众反抗罗马人时采取以血还血的手段,凡攻略之地,杀的鸡犬不留。伦敦遭到了大屠杀,男女老幼无一幸免。虽说这次大屠杀可能是这个小岛历史上最可怕的一页,但是后代的绅士依然赞同女王,认为"为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而献身,杀敌和严惩本民族中所有同侵略着沆瀣一气的败类,是人类的基本权利。"由此可见这个民族对于自由不计代价的追求与向往。*5直到被大航海时代的无限商机吸引,才使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那已是后话了。直到现在,苏格兰人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仍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来看英吉利大家庭另一个主要成员昂格鲁――撒克逊人,他们是和创建法兰克王国,查理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蛮族战士一样,是来自寒冷黑暗的中欧北欧的日耳曼人。正是这些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西欧的众多典型封建国家。那种封建制度正是他们由自己在部落时代盛行的马克公社制,亲兵制再加上教权的影响下慢慢演变确立起来的。带着这个背景的昂格鲁――撒克逊人,把他们在英格兰早期的统治深深的打上了部落军事民主制的烙印。在英格兰早期的政治中。即使有阿尔弗雷德大王这样的英雄,也不能结束七国时代,一统江山。而维金人的不断入侵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韦塞克斯的艾尔弗雷德大帝利用结构类似于早期罗马――日尔曼帝国的部队来抗击北欧的维金人,来保护他的王国。*6为了完成这种战略体系,必须加强地方力量。建立军镇,给予地方以自卫作战的权利自由。在韦塞克斯,当地居民被派遣去保卫他们居住的部队并肩工作。此外,地区防御继续由普遍招募的队伍和精锐部队来维持,他们并不是在国王手下服现役。*7一切看起来都在按部就班的像"正常途径"发展,和欧洲大陆上没有太多的不同。但是诺曼人的入侵打破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少数入侵者,且立足未稳。威廉和他的后继者为了巩固统治需要集权。对当地这种妨害集权土著政治体制进行了扫除,对凯尔特人和昂格鲁――撒克逊人实行民族压迫。但是久尔久之当民族矛盾趋于缓和时,诺曼贵族自己也会不满和生变,中央集权的功劳作用早已被眼前利益所击败。而对于凯尔特人和昂格鲁――撒克逊人来说,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是支持这项文件,因为其削弱了诺曼人的统治基础,又符合自己的实际利益。这种斗争是综合起来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争取"自由"的斗争。"自由"的传统起自何时?有一种说法是:它起于盎格鲁――撒克逊的时代。当时,国王的权利受到限制,人民的意志主宰国家。因此,盎格鲁――撒克逊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人民享受着充分的自由。但这个传统被诺曼征服打断了,自征服者威廉及其后代篡夺了英国的王位后,英国人就在一副"诺曼枷锁"下生活,失去了往日天生的"自由"。*8所以自由大宪章的签署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反抗诺曼军事贵族统治压迫和恢复民族传统的意义。另外自亚瑟王时代起,不列颠各族对英雄骑士精神的崇尚是非常的强烈,从阿尔佛雷德大王到威廉。华莱士都是如此。即使像狮心理查这种按照中国思维来说是个不折不扣黩武狂人,在英格兰受的尊崇和景仰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很难想象有着深重圆桌骑士传统的英格兰人会忍受约翰这种无义小人的暴政。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因素外,还有一股暗流同样是存在着的,虽然在这场政治运动中表现的不明显,而相对与前两项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中也容易被忽视,这就是天主教教会的作用。不列颠地区在欧洲宗教史上不像法国,德国等国总是处在风口浪尖上。但总是一个罗马天主教教会的统治边缘地区。罗马教会希望加强对那里的管制。相传罗马教皇在罗马市场见有英国青年之出售,唯此辈青年何由至此,吾人殊难索解耳。英童貌颇端正秀美。教皇问之,答谓系昂格罗人。教皇乃曰:"假使此辈得有福音,则不复为盎格罗人而将为安琪儿矣。*9昂格鲁――撒克逊人自七国时代接受了基督教,但诺曼似乎不太吃教会那一套。早在侵扰欧洲大陆的时期,修道院就是"重点攻击对象"。当时的教堂里,常可听到这样的祈祷:"啊,上帝,把我们从这些北方人的惩罚下拯救出来吧!"*10所谓历代英格兰王朝的国王都不太臣服于教会,从强悍的亨利二世到同样大名鼎鼎亨利八世,和罗马教廷的冲突摩擦就不断。那位十字军的狂热分子狮心理查与其说是对上帝"忠心",不如说是效忠于东方的财富土地罢了。只是相对来说英格兰王室只管自己领地的事,很少直接干涉教廷事物。所以不是特别的极端。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获得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但是真正做到不计较异教信仰和观点,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11教廷并不会坐视自己的势力被英吉利海峡阻隔。虽然贵族们的行动并非为了"上帝",但是削弱了王权对于教廷总是好的。所以煽风点火和"清君侧"带上神圣的光环也是免不了。综观自由大宪章的条文,"以上帝之名义"之云彼彼皆是。作为监督国王的摄政人员中,天主教的教士长老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这个时期,教会是反王权的,和1640年革命时的立场完全是不同的。
带这这些因素,这个自由大宪章的意义可谓是跨越了民族,阶级甚至世俗。可谓"敬天景命,名正言顺"。而后世的资产革命分子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也给他带上了自由,平等,博爱的花环,将其鼓吹为为英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一份"神圣革命宣言",其地位直追《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等。
但事实是如此吗?虽然英国的革命和社会改革一向以自上而下和"不流血"而著称,但是由那些中世纪的贵族,地主和僧侣去为"人民"争取什么自由平等博爱不是太过荒谬和可笑吗?其实这种手段东西通行,和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时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一个性质,甚至还不如后者高明。实际上不但未见是进步,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倒退。因为对英国封建历史的评价不能以约翰是暴君还是贤君为标准。只能说封建统治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能够在一定时期适应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专制王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它能消除国家的分裂状态,克服贵族的分离势力,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因此,专制主义是民族国家在其初建时的一种需要。*12讽刺的是英国在大宪章签署以后未见国势有什么增长,倒是对外虽经几度沉浮,但总体上继续"失地",势力被逐出欧洲大陆;对内贵族内战不断,约克家族和兰斯开特家族的红白玫瑰战争混战百年。最后直到都铎王朝结束内乱,重新加强中央王权,国家才乘着地理大发现的"东风"又兴盛起来。当然也不能说自由大宪章对后世的光荣革命,自由主义等一点影响没有。就内容和形式而言,《大宪章》不过是封建时代鼎盛时期所颁布的一部封建法和习惯成文法文件而已,但它却因一种精神而不至于湮没在档案馆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13自由大宪章反抗暴政,争取权利的精神被后世所继承,而且封建时代的议会制度通过这个政治文件得到了权威的确认。但这仅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影响英国非常深远的自由主义的重要体现。但不可能改变自由大宪章完完全全的封建性。正如苏联提倡人体艺术,中国由于儒家理学精神的影响不提倡甚至反对。如果以此来论证中国和苏联的共产主义性质是很可笑的。再比如,贵族孟德福德反抗王权,并根据《自由大宪章》的精神创立了早期议会制度。但是孟德福德是从自身集团利益出发从《自由大宪章》寻求论据来支持早期议会制度。而不是《自由大宪章》促使孟德福德去发动武装政变。从这个角度上说,是议会或孟德福德成全了《自由大宪章》,而不是《自由大宪章》成全了议会或《孟德福德》。然自由大宪章有一些消极和倒退的成分,但是正如前面的对其产生的分析来看,也具有一定必然性。因为即使隔着大海,不列颠文明仍然是西欧文明的一部分,其发展既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也会和大陆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第一段所述的,中央王权和地方贵族劝,世俗权和教权的斗争,始终是西欧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的主线。《自由大宪章》就是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中,依托英格兰特殊的国情产生的一个政治果实
太好了,谢谢楼主了
征服者威廉是北欧海盗的后代。其祖先成功侵入法国后,被法国国王封为诺曼底公爵,封地就是诺曼底地区
这个我知道,接受法国文化的他们给英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法国化。
至今,英语中的牲口棚里的都是土生英语,而餐桌上食物一般都是法语。
而餐桌上食物全都是是英语,法语一边玩去。
能谈谈"英国封建制度是怎样衰退的吗"
为什么苏格兰国王可以改当英格兰国王?
顶
只顶精的贴!!
一、诺曼王朝
1、威廉一世(征服王)(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 英语: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诺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兰国王(1066年-1087年在位)。
2、威廉二世・鲁弗斯 (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约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兰国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3、亨利一世 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1100年―1135年在位)。
4、斯蒂芬 (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兰国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
二、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2、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又名狮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是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他在位期为1189年至1199年。
3、约翰 (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兰国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
三、金雀花王朝
1、约翰 (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兰国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2、亨利三世 (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兰国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虽然他的在位时间相当长,他是英格兰历史上最无名的国王之一。
3、爱德华一世 (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兰国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4、爱德华二世 (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兰国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5、爱德华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兰国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6、理查二世 (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约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兰国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
四、兰开斯特王朝
1、亨利四世 (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兰国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2、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兰兰卡斯特王朝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
3、亨利六世 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兰卡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
――――――――――
五、约克王朝
1、爱德华四世 (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兰国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2、爱德华五世 (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约1483年),英格兰国王,1483年在位。
3、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兰国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
六、都铎王朝
1、亨利七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兰国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2、亨利八世(生于1491年6月28日�卒于1547年1月28日)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开始在位。
3、爱德华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国国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4、琴・格蕾或者简・格雷(可能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一位英格兰女王。她在位仅于1553年内数日。但她的女王地位有争论(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国女王)。
2、威廉二世・鲁弗斯 (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约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兰国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6、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
2、威廉二世・鲁弗斯 (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约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兰国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3、亨利一世 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1100年―1135年在位)。
4、斯蒂芬 (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兰国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
二、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
6、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
――――――――――
七、斯图亚特王朝
1、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英国国王,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并成为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英文名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2、查理一世,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Charles I,无头查理,1600~1649,1625~1649在位)。詹姆斯一世之子。
3、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复辟,1630~1685,1660~1685在位)
1 诺曼王朝
威廉一世(1066―1087)
威廉二世(1087―1100)
亨利一世(1100―1135)
2 布卢瓦王朝
史蒂芬(1135―1154)
3 金雀花王朝
亨利二世(1154―1189)
理查德一世(1189―1199)
约翰(1199―1216)
亨利三世(1216―1272)
爱德华一世(1272―1307)
爱德华二世(1307―1327)
爱德华三世(1327―1377)
4 兰开斯特王朝
理查德二世(1377―1399)
亨利四世(1399―1413)
亨利五世(1413―1422)
亨利六世(1422―1461)
5 约克王朝`
爱德华四世(1461―1470)
6 兰开斯特王朝`
亨利六世(1470―1471)
7 约克王朝
爱德华四世(1471―1483)
爱德华五世(1483)
理查德三世(1483―1485)
8 都铎王朝
亨利七世(1485―1509)
亨利八世(1509―1547)
爱德华六世(1547―1553)
玛丽(1553―1558)
伊丽莎白(1558―1603)
9 斯图亚特王朝
詹姆士一世(1603―1625)
查理一世(1625――1649)
查理二世(1660――1685)
詹姆士二世(1685―1688)
威廉三世(1689――1702)
安妮(1702―1714)
10 汉诺威王朝
乔治一世(1714―1727)
乔治二世(1727―1760)
乔治三世(1760―1820)
乔治四世(1820―1830)
威廉四世(1830―1837)
维多利亚(1837―1901)
11 撒克森-科堡王朝
爱德华七世(1901―1910)
12 温莎王朝
乔治五世(1910―1936)
爱德华八世(1936)
乔治六世(1936―1952)
伊丽莎白二世(1952― )
回复:转 英国王室世系表
而餐桌上食物全都是是英语,法语一边玩去。
法国启蒙思想家与英国文化
李永清 2006-05-13
在17世纪中叶英国革命期间,英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大体奠定。这种意识形态,从自然科学来看,有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表述的经典物理学;在哲学上有由培根首创、霍布士加以系统化、洛克完成的经验主义;政治思想上有弥尔顿、霍布士、洛克等人阐明的社会契约说、自然权利说、分权说等。其中洛克的《人类理性论》、《政府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霍布士的《利维坦》是当时集中表现英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几部名著。它们的问世,标志英国成了17世纪欧洲文化的中心。1688年政交后,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步确立,它是英国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是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有形变现。
英国资产阶级文化③对当时包括法国在内的封建的大陆诸国来说,无疑是先迸的,能够成为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对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但是,"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④。由于各国需要的程度强弱不同,英国文化对各国的扩散速度就有快慢之分,传进的信息量就有多少之别。
法国与英国隔一条狭窄的英吉利海峡相望,本可占地近之利,"近水楼台先得月"。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18世纪30年代之前,在法国学英语的人很少,英国文化还鲜为人知⑤。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文化借助几本杂志零星地传入法国。这些杂志中有名的是:《斯坎文斯》染志、《特里瓦克斯备忘录》、《宇宙历史》等。1701年洛克的《人类理性论》由皮埃鲁・卡斯特译成法文在《斯坎文斯》上发表。费哲・拿勒玛特在为该文写的评介里,挑出洛克书中"有害"观点迸行抨击,说洛克的自然法思想会导致自然神论。1701年,那・克拿科译了洛克的其他著作,但将许多内容作了面目全非的歪曲。同时,《特里瓦克斯》也介绍了牛顿的思想,但它是站在笛卡儿一边谴责牛顿⑥。总之,在18世纪30年代之前,尽管英国文化巳在法国出现,但还没有传播,更谈不上被法国人接受。因为,第一,当时的介绍者往往对英国文化带着批评的口吻,甚至加以歪曲,主观上无意传播它。第二,介绍者只涉及到英国文化的一鳞半爪,没有系统的全面的介绍。第三,从客观效果来看,介绍者介绍的有关英国文化的信息只在法国思想界泛起一丝涟漪,对广大群众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此,可以这祥说,在英法两国之间己存在广泛的政治、经济、军事联系的情况下,英国文化完全不传入法国,是不可想象的;但这种传入数量和范围都很有限,法国人对它的反响是微弱的。
然而在同一时期,英国文化在欧洲另一些国家大受欢迎。比如,在瑞士,洛克、牛顿等人的著作大有市场,在手工业者中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读者群⑦。为什么英国文化不能在地近的法国首先传播开来呢?这是因为法国受到了一系列条件的限制。
首先是心理条件的限制。从16世纪以来,法国在国际舞台上出尽了风头,其军事实力特别是陆军力量在欧洲屈指可数,其文化也处于欧洲领先地位⑧。这使法国人对本国文化有一种孤芳自赏的心理,对外来文化采取排斥、不屑一顾的态度。这极大地阻碍了英国文化的传入和传播。
其次是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条件的限制。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专制制度的官方政治理论,是还在黎塞留时期就己形成的无限君权论,即人间的君权类似无上的神权;国王是上帝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是上帝的代表,作为臣民的个人必须绝对服从国王的意志⑨。政府颁布法令,严禁非议朝政,违者处以极刑;天主教会也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严密控制着思想文化界。这样,在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双重文化专制下,一方面,外来先进文化难以传入法国;即使传入,也是经过删改的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内容。另一方面,国内的思想家对敏感的政治问题不敢公开讨论、研究,只好去钻牛角尖,只好去研究诸如私法的复杂性等保险问题⑩,一些稍有自由内容的书刊只能到荷兰出版。
再次是批判对象条件的限制。法国当时思想界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天主教。反对天主教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起点,批判封建专制制度,首先得剥掉披在它身上的宗教外衣。另外,法国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路易十四当政时期,国运空前强盛。不少思想家被专制制度带来的表面繁荣所迷惑,没有把批判矛头指向专制制度。所以他们对先进的英国文化的需要还不强烈,导致传入进来的零星的英国文化,因在法国遇不到众多知音,而难以传播。
18世纪初以来,这三个条件逐渐发生有利于英国文化传播的变化。
第一,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大发展,使法国生活日益"趋向于尘世的世界"11,思想家们对现实生活作冷静的思考;国王的昏暴腐朽、宫廷的荒淫元耻、贵族的骄奢淫佚,……这就是法国的社会现实。由封建专制制度发出的腐烂气息被一些敏锐的思想家感受到了,他们开始调整自己的批判矛头:不仅要指向天主教,而且更要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新的批判,需要新的理论武器。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先进的英国文化。
第二,在争霸斗争中,法国接连败于英国,促使法国人把自己国家与英国比较,发现法国落后了。1701至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法军被英军赶出尼德兰,引起全法震动。法国人认为英国取胜的秘诀是英国的自由,法国应当而且必须向英国学习。1756至1763年七年战争中法国又惨败,使更多的法国人意识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优越。
第三,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危机已较明显。统治阶级忙于财政改革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相对放松,这有利于英国文化的输入。另外,七年战争后,英法关系相对缓和,出现了政治上相对和平、经济上融洽发展的局面,12这为英国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于是,在法国出现了一股学习英国热。法国人对英国人充满羡慕,甚至法国贵族对英国贵族也自叹弗如;法国人学英语蔚然成风,几乎没有一个法国重要人物不访问英国的13。这一时期,英国也有许多政治家、旅行家到法国游历,他们记下了法国人对英国人的友好情谊。后来,出任英国首相的小皮特此时也在法国游历,他从法国写信给国内的亲人说:"法国人……对英国没有任何敌意",所到之处,都受到法国人的热情接待14。正是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法国启蒙思想家开始对英国文化青睐。
启蒙思想家学习英国文化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实地考察。伏尔泰、孟德斯鸠15开其端,卢梭和霍尔巴赫步其后尘。伏尔泰、孟德斯鸠在去英国之前,基本上没接触过英国文化,到英国后方有切身体验。,从1726年始,伏尔泰在英国住了三年,研习英语和牛顿、洛克的著作,考察英国政制。孟德斯鸠因与英国有经济联系,对英好感由来已久。1729年他在英国住了二年,常与英政界和上层人士接触,结交休谟等名人学子,研究洛克的分权学说,了解英国的立法情况。卢梭、霍尔巴赫比伏尔泰、孟德斯鸠晚一个时期,他们在去英国之前对英国文化已有些了解。卢梭在华伦夫人处读过洛克的《人类理性论》16,1766年又在英国住了一年,对英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霍尔巴赫、爱尔维修曾到英国作过考察。
另一途径是向书本学习,最有代表的是狄德罗。年轻时他在巴黎一家书店偶然发现了《哲学通信》,伏尔泰在他面前展示了一幅美妙的英国图景。他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强有力的、自由的英国民族17,而法国人民却在贵族和僧侣的桎梏中挣扎。两相比较,他深深地爱上了英国,希望有朝一日能象伏尔泰那样去英国。尽管他后来没能如愿以偿,但他利用自己英语好的优势,阅读了大量的英文著作,汲取了英国文化养料。
尽管学习途径不同,但以英为师是他们的共识。他们很快成为英国文化的信徒18,伏尔泰说出了他们的心声:"英国人大大地利用了我国语言著作;礼尚往来,我们在给予之后,就该轮到我们向他们要些什么了。"19启蒙思想家究竟要了些什么呢?
二、一身三任的启蒙思想家
从群体考察,启蒙思想家在对待英国文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三重角色。
(一)学习者。学习的内容广泛,主要有:
1.哲学。当时在法国占统治地位的是笛卡儿哲学。该哲学对神学有较大的妥协性,难以单独为启蒙思想家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去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必须学习当时最先进英国哲学,才能完成这一任务。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时,"感到需要一部能够把当时的生活实践归结为一个体系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的书。这时洛克关于人类理性的起源的著作很凑巧地在英吉利海峡那边出现了,它象一位久盼的客人一样受到了热烈欢迎"20。洛克在《人类理性论》中继承了培根、霍布士唯物论认识路线,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体系。
启蒙思想家成了洛克哲学的热诚学习者。伏尔泰对洛克备加赞扬,说从来没有一个人比洛克更聪明,更有方法、更正确的21。狄德罗承认自己受英国哲学的影响比法国的多,认为英国哲学找到了趋向真正哲学的途径,孔狄亚克用洛克的"白板说"批判天赋观念论22。所以,马恩把英国哲学视为法国唯物主义的一个来源和"光辉的前辈"。
2.自然科学。启蒙思想家学习自然科学成就中所包含的思维方式。其一是机械观点。牛顿制定的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使人们可以比较科学地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的物理运动规律。牛顿力学中的机械观观点经伏尔泰介绍到法国,深刻地感染了启蒙思想家。拉美特利认为人体是构造得非常精致巧妙的巨型表,是有感觉、能思维和区分善恶的机器23。狄德罗把宇宙看作一架大机器。还有一些人的全部思想为机械观点所统治。其二是形而上学观点。牛顿指出开天辟地以来,世界就是现在的形式,它年如一日,始终没有变化和发展。霍尔巴赫表示赞同:"如果有人认为人、四足兽、鱼、昆虫、植物等等都是从古就有,而且永远如是……,我们是不会反对的。"
3.政治思想。我们可以伏尔泰为剖析对象。他的自由思想就是从英国学来的。他常常以英国为例,阐述自己对"自由"的看法。他认为,在所有的专制制度下,人民的自由都被剥夺,只有英国的法制保障公民享受这种权利。一个英国人首先享有"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25。他一再描绘英国没有教会专横和宗教迫害,三十多个教派和平共处,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供奉上帝,都可以沿着他所喜欢的道路进入天堂。正是对英国自由的赞美,构成了他自由思想的基础。
4.政治制度。伏尔泰认为专制政体的根本缺点是国王为所欲为,扼杀人民的自由;而共和政体则会引起无政府状态,导致骚乱。最好的政体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它"保存了专制政体中有用的部分和一个共和国所必需的部分"。在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有论述英国政治制度的部分。"这一部分是在英国政治思想家的无可置疑的影响下,特别是在托利党理论家博林布鲁克的影响下写成的"26。他也极力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说它用法律保障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公开赞扬英国人民处死查理一世之举。
(二)传播者。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第一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盂德斯鸠不仅自己学习英国文化,而且把宣传英国文化当作自己的神圣义务和职责。
伏尔泰在1726一1729年写成《哲学通信》,1733年英文版出版,次年法文版问世。由于该书赞扬英国,批评法国,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出版商,焚毁存书,通缉作者。回国后,伏尔泰对英国文化仍一往情深,积极宣传。1736年他写成《关于牛顿哲学的诗简》,1738年加以发挥,撰成《牛顿哲学原理》,第一个把牛顿思想介绍给国人。1766年他发表了《无知的哲学家》,这是一篇研究认识论的哲学论文,对洛克的哲学原理作了详细介绍。他在封建专制下宣传这些"异端"思想是需要勇气和献身精神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最先敢于用明显的语言向我国人民解说牛顿的发现。当我称赞洛克时,一个既反对我又反对他的浪潮就掀起来了"27。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象伏尔泰这样热情宣传英国文化的启蒙思想家,英国文化才得以在法国生根、开花、结果。
(三)改造者。启蒙思想家对英国文化决不是简单地搬用,而是根据法国的社会实际,在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它们加似咀嚼、消化、鉴别、筛选,把外来文化的精华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加以创造性的发展。
对表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笛卡儿哲学,启蒙思想家特别是唯物主义者采取了"扬弃"的态度,继承了其"物理学"中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而对其"形而上学"中的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则明确排斥。
对英国文化中的洛克哲学,法国唯物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造和发展,创造了新的高于洛克哲学的哲学理论。这种新哲学理论有如下基本特征:其一,在法国唯物主义者看来,洛克哲学不仅富有积极的理论内容,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实践意义;哲学不只是在认识论范围内兜圈子,而是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发挥巨大的历史作用。他们认为,判明某种法律是否公正,也是哲学的任务。实际上,哲学已被他们视为政治革命的先导。其二,他们的哲学比洛克哲学形式上更多样化,如狄德罗用小说形式描绘修女的苦难,使读者加深了对教会的仇恨,马克思也说:"法国人赋予英国唯物主义以机智,使它有血有肉,能言善辩。他们给它以它过去所没有的气概和优雅风度。他们使它文明化了"28。其三,具有比洛克哲学更彻底的无神论。洛克并不否认上帝的存在,用因果原则,从世界的存在论证上帝的存在。而法国唯物主义者则旗帜鲜明地宣传无神论,不给上帝留下存在的空间。其四,在认识起源问题上,比洛克哲学更具有较彻底的唯物主义内容。洛克认为人们的观念绝大多数来自对外物的"感觉",而有些观念来自对自己心灵活动的"反省"29。对这种明显的二元论,孔狄亚评论道:"这位英国人在这一方面投下了许多光明,但是他也还留下了黑暗。……大部分涉及我们各种感觉的判断是他忽视了的;他不知道我们多么需要向触觉、视觉、听觉等等学习;灵魂的一切能力在他看起来都是一些天赋的品质,他没有猜想到它们是可以从感觉本身取得其来源的。30这是根据当时的科学知识对认识起源作出的科学说明。
上述例子当然不足以证明每一个启蒙思想家都扮演了三重角色。我们不想也不可能证明这样的结论,因为事实上,有的启蒙思想家偏重于某一角色,有的在某一角色上停滞不前,有的对英国文化一直抱有成见。但是,不可否认,从整体看,启蒙思想家确实扮演了三重角色。
三、英国文化传播产生的效果
从整体来考察,由于启蒙思想家能比较正确地对待英国文化,因此,英国文化对启蒙思想家本人和启蒙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就启蒙思想家本人来说,学习英国文化是他们思想发展的一块重要界碑。伏尔泰去英国之前,对法国封建制度的反动性、残酷性和腐朽性,对教会的虚伪性有切身体会,这是形成他反封建秩序和天主教会的重要因素。到英国后,新兴的资本主义的英国使他大开眼界,他学到了洛克体系中的关于自然法和不可转让的个人自然权利的学说、关于国家的契约起源的学说;接触了关于代议制的学说,以及关于反对暴君起义的合法性的学说,促迸了他哲学、政治、宗教思想的成熟。后来他的著作大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宣传和完善在流亡英国期间所确立的思想。孟德斯鸠反对中央集权和国王专横,《波斯人信札》就浸透了他对专制制度的强烈的敌对情绪,但对于用何种政治制度去取代专制制度,却没有明确的结论。他有时偏爱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君主制,有时偏爱受人民代议制限制的君主制,但总的来看,他未去英国时,论述较多的是共和制,他列举了古希腊和他同时代的共和国荷兰和瑞士实行共和制的好处。到英国后,通过考察英国政制,才找到自己苦苦思索的理想政制―――君主立宪制,希望法国仿效之。
从启蒙运动的发展过程来看,英国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启蒙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为法国启蒙运动拉开帷幕的是著名科学家丰特涅尔(1657一1757年)。他宣传哥白尼、伽利略和笛卡儿的学说,使人们认识到基督教教义的荒谬;他论述自然神论的正确,以否定人格化的上帝。但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缺乏正面冲击,使启蒙运动停留在从科学的角度揭露、批判天主教的阶段31。英国文化的传播,加速了启蒙思想的成熟,从而使启蒙运动进入到更高层次:不仅对宗教神学进行批判,而且深入社会政治领域,启蒙思想家同时在宗教和政治两个战场同封建社会进行战斗。
当然,从启蒙思想家个体考察,由于有些启蒙思想家对待英国文化难免出现一些偏颇,使英国文化也带来了一些消极效果。主要有:第一,个别启蒙思想家在某些方面歌颂英国走向极端,只利用英国现成的文化,缺乏创造性,如伏尔泰认为客观世界之外存在一个上帝。他在这点上,始终没能超越他的英国导师牛顿、洛克。
第二,观察的客体正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要求主体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客体,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方能使自己的认识与客体相符合。孟德斯鸠在英国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正在形成之中,而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看待它,使他的理论偏离了实际;同样,卢梭时代,英国政制也还没定型,他对英国政制发表的议论。有许多与英国实际存在较大距离。这些在对待英国文化中出现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启蒙运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