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语言
父母的话对子女影响很大。心理学家建议父母用另一套字眼跟子女交谈
爱的语言
你可曾对着游乐场的哈哈镜看自己扭曲歪斜的模样?你怎样想?很不自在吧?还有,你觉得可笑,因为明知道那是颠倒错误的形象。但假如你只见过自己那副模样,你也许会相信镜子反映出来的确乎是自己,并不怀疑镜子不可靠,或责怪镜子歪曲了你的形象。
孩子同样不会怀疑从父母谈话中所看到的自己的形象。即使父母批评他不好,他通常也深信父母说得对,很容易认为自己确是愚蠢、懒惰、笨拙、自私或不负责任。对孩子说“你真难看”或“你什么都做得不对”,并不会使他觉得自己漂亮、能干、优雅。他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不把他贬低的意见。
13岁的斯蒂芬用羹匙几乎把一锅巧克力布丁都舀进自己的大碗里。母亲正要责备他:“你真自私,只顾自己吃,家里不止你一个人呀!”幸而她明白,光指出孩子的缺点帮不了他,不会令他关心别人。于是她说:“斯蒂芬,这个布丁要分给4个人吃的。”“噢,对不起,”他回答说,“我舀些回去吧。”
我们不知道自己每天说话用的字眼影响有多大,只管恣意对孩子嚷叫。我们发命令、提意见、横加干涉,想到什么便说什么,时常说得不清楚,也说得不对,没有察觉有些字眼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我们听不见自己的嗓子和语气,不讲究说话的技巧和礼貌。
孩子受到伤害,不是由于没人爱他,而是无法和他们沟通心意。我们缺少一种能够转达爱心,使孩子觉得有人需要他、尊重他、欣赏他的语言。
我们知道应该用什么字眼,那是我们父母跟客人或陌生人谈话用的字眼,既不伤害感情,也不挑剔别人的行为。我们跟最亲爱的人交谈,当然应该用产生爱而非产生恨的话;减少争议,而非打破愿望的话;令人生气勃勃,而非挫人锐气的话。
一天下午,8岁的葛瑞格放学回家,垂头丧气。“我恨老师,”他尖声叫,“她向我大声呼喝。我以后再也不回校上课了!”许多家长会这样说:“这是你上课不留心听课的结果,希望你受到了教训!”
幸而葛瑞格的妈妈明白,孩子生气时,需要人谅解而不是批评。她说:“这搞得你多难为情!在朋友面前受申斥,真丢脸!难怪你这样生气。谁都不喜欢受人这样对待!”她既不怪老师,也不怪儿子,反而详细说出儿子给老师责备时的感受。人人都似乎注意孩子的行为,关心他的成就。可是孩子依赖父母关怀他心里的感受。
孩子对于心里的感受不能自已,告诉大人需要勇气。我们不要令他畏缩,不敢说出痛苦的经历。
四岁的黛碧告诉妈妈:“我讨厌奶奶。”妈妈大吃一惊,急忙回答:“不,你不会的,你喜欢奶奶。我们家不作兴憎恶。她送礼物给你,带你到处玩。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黛碧还是坚持:“我讨厌她!”
现在妈妈真恼了,决定用更严厉的“教育法”:打黛碧的屁股。但孩子很聪明,不想再受罚,就改变语气说:“妈,其实我爱奶奶。”于是妈妈抱着她,吻她,称赞她是好孩子。
黛碧得到了什么教训呢?说真话有危险,屁股会挨打;说谎会讨人喜欢。妈妈喜欢说谎的小孩子,只能说些她喜欢的话。如果要鼓励黛碧说真话,她妈妈应该这样说:“我明白你的感受。你不一定要爱奶奶,可是我希望你尊敬她。”
我是心理治疗专家,知道用不同方式跟病人说话有不同的效果。言语是我的工具。几
前我就发现,说话不讲技巧的父母伤害了孩子,再由我们这些受过训练的心理治疗专家去挽救,实在毫无道理。这是我无意中发现自己怎样跟子女说话时觉悟出来的。原来我就像母亲跟我讲话一样:责备、使人羞愧难堪、愤怒狂喊。我决意在今后对待子女犹如对待病人一般,不能让我幼年时期在父母家中受过的委曲重演。
我们总以为只有心理失常的父母才会伤害子女。不幸的是,仁慈而好心的人也会说出令人气馁的话,甚至称赞孩子时都时常引起反感。正面批评孩子的个性或成绩,即使是嘉许,孩子听了总有点怀疑。还不如说,你多么快慰,表示尊重他。
一位父亲在女儿的吉他上留下字条:“你每次弹吉他都令我心旷神怡。”第二天早上,女儿对他说:“爸爸,谢谢你说我弹得好。”父亲说出他的感受时,让女儿知道他是在欣赏,这是最好的赞美。
每逢我试图鼓励做父母的学习说些关怀的话时,他们总是大声嚷道:“我的子女都十几岁了!木已成舟,无可挽救!”
想挽救人,会不会太迟?对青少年来说,肯定不会。事实上他们特别幸运,因为他们有第二个机会。青少年看来似乎杂乱无章,拿不定主意,其实正在改造自己,以适应环境。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影响他们所选择的方向,用爱的语言和他们交谈,效果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