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捕获灵感

如何捕获灵感
长期的预备劳动
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脑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对问题长期进行探讨,是捕获灵感的最基本条件。德国着名科学家黑姆霍兹在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等几个科学领域都有着重要发现和发明。他在庆祝他70岁诞辰的宴会上,报告他对创造性工作的灵感问题时说:“就我经验的范围内说……首先,始终必需把问题在一切方面翻来覆去地考虑过,弄到我‘在头脑里’掌握了这个问题的一切角度和复杂方面,能够不用写出来而自如地从头想到尾。”通常,没有长久的预备劳动而要达到这一地步是不可能的。
珍惜最佳时机和环境
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事例表明,灵感的产生往往在经过长期的、紧张的思索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或在临睡前,或在散步,或上下班时走路或骑车,或穿衣服、刮须、洗澡,或从事轻快活动,或在花园里赏花搞园艺,或打高尔夫球、听音乐、钓鱼,或幻想,或与人讨论、交谈、争辩,甚至养病中。
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是不少科学家和艺术家灵感光临的大好时光。苏格兰诗人和小说家司各脱说:“我的一生证明,睡醒和起床之间半小时非常有助于发挥我创造性的任何工作。期待的想法,总是在我一睁眼的时候大量涌现。”
科学家黑姆霍兹也说过:灵感“往往在早晨当我醒来时就有了”。
英国着名进化论学者华莱士在发疟疾时想到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观点。爱因斯坦有关时间空间的深奥概括也是在病床上想到的。
原型启发是捕捉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原型启发在创造发明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启发是从其他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很多事物都可能有启发作用,自然现象、日常用品、机器、示意图、文字描述、口头提问都可以作为原型。原型启发的事例在创造发明的历史中屡见不鲜。飞鸟启发飞机的发明,木梳启发插秧机的发明。传说我国古代着名工程师鲁班是从丝茅草割破手这一现象中获得启发而发明了锯子。哈格里沃斯经常在想怎样提高只能抽出一根线的纺车的效率。在一次与他的妻子珍尼谈话时,把纺车碰翻了,轮子带动那根锭子飞快地转动着,他从这一现象中受到了启发,立刻制止珍尼的讲话,想到把几个锭子同时竖起来,其效率不是要比一个横锭的效率大大提高吗?于是他发明了效率高8倍的8个竖锭的纺车。某一事物能否起着启发的作用,不仅决定于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还要取决于发明者当时的心理活动状态如何。原型具有启发作用是由于原型与所要创造的东西有某些相似之处,通过联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为了促进创造者的发明过程,可以根据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特意画好示意图和制作简略模型,布置展览会和组织参观。
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
按着固定的思路考虑问题,这种习惯性思维程序有时阻碍寻找新的问题的答案。长期地用一个思路去研究问题,特殊的意识定势易使思路闭塞和思想僵化。暂时把问题搁置一边,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很有益处。把问题暂时放一放,过几天后或数周后,那时旧的联想、旧的思路可能有所遗忘或可能产生新的思路。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写好的文章暂时放在一边,隔几个星期再拿来,便会发现一些需要改的问题。有的学者在研究“智慧玩具”的实验中,看到有些被试过分固执地使用一种处理方法,虽然总是失败,但还不放弃。在这个时候,实验者请他将“智慧玩具”放在一边搁置一段时间。有些实例,被试在同一天内再来重弄这个“智慧玩具”时,他几乎立刻就把它解决了。这是由于已经把特殊的意识定势打破了,而新观点的来到,就成为可能的了。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谈到,他把某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搁置几天不去想它,当再捡起它重新考虑时,它竟变得极其容易。
参加问题讨论、争辩,特别是听取和分析不同意见,也有助于打破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
随时带纸和笔
突然跃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有时瞬息即逝。为了及时捕捉灵感,要随时随身带有笔和纸。
爱因斯坦有一次在朋友家里吃饭时,与主人讨论问题,忽然间来了灵感,他提起钢笔,在口袋里找纸,一时没有找到,于是就在主人家的新桌布上写开了公式。
英国文学史上着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年轻的时候,除了写作小说,还要承担全家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烤面包、做菜、洗衣服等。她在厨房劳动的时候,每次都随身携带铅笔和纸张,一有空隙,就立刻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思想写下去,然后再继续做饭。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在青年时候,经常借助于灵感。他“把纸墨放在手边,便于捕捉这些倏忽即逝的思想,以免被淡忘。”
保持乐观镇静的心绪
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波动都能降低人们的智力活动水平,特别是影响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在这种负性情绪状态下,是难以产生灵感的。心胸开阔、乐观的情绪易使人们浮想联翩,创造性思想活跃,灵感往往在这时光顾。黑姆霍兹说:“在紧张思考之后,身体完全健旺并且安闲自在的时刻,好的意思就会到来。”有人认为音乐在情绪上带给人们快感,而适宜的音乐能够帮助人们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