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没有成功

他们为什么没有成功
  考考对象
  传说宋朝大诗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为选佳婿,曾三考新郎。谁知当代也有不少姑娘加以效法,可惜由于试题太深,对方没被“录取”。请看发生在“征友服务台”的一则“考试”:
  女:你在什么大学读书?
  男:在××大学。
  女:读什么专业?
  男:读××专业。
  女:学过高等数学吗?
  男:学过。
  女:××定理懂吗?
  男:懂一点。
  女:××化学懂吗?
  男:不懂。
  女:你们学的英语是什么大学的课本?
  男:是交通大学的课本。
  女:我这儿正好有一本交大编的英语课本第2册。给你,把14课读一遍!
  男:真要我读?还是你读吧!
  “考试”结果,当然不欢而散。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又如何能为别人所尊重呢?
  三次照会
  女青年小吴,经《青年之友》服务组介绍,同青年美工结识恋爱了。刚接触时,她感到这位美工的才能、长相和家庭情况都不错,尤其是他那彬彬有礼的风度,刚见面就给姑娘留下了满意的印象。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以后几次交往中,小伙子的举动却使姑娘“望而生畏”了。每次约会,小伙子总爱动手动脚,甚至在大街上搂着她,这使姑娘深感羞怯和不安。为此,小吴在反复思考之后,便直言不讳地向小伙子提出了“照会”。然而小伙子不仅不以为然,而且声称:这是“风度”、“美感”、“富有爱情色彩”,并且津津乐道地向小吴介绍外国电影镜头。这些不仅丝毫没在姑娘心里激起共鸣,相反在她火热的心头浇上了一瓢冷水。姑娘接连3次向小伙子婉言提出了国有国情、民有民俗的“警告”,结果都无济于事,反而落了个“不合时宜”的“雅称”。姑娘终于同他分手了。
  “行情”多变
  《青年之友》服务组成立1年来,发现在青年择友“行情”上有过3次“波动”。
  去年8~12月,前来登记的青年都苛求于对方的身高。有些女青年要求男同志身材像“麦克”。有些姑娘自己只有1.5米出头,但都非要找1.7米以上的男青年。今年年初,一度盛行以具有“海、陆、空”条件的对象为吃香。有的青年在“本人要求”专栏里直言不讳地写明:“要求直系亲属中有海外关系(具有出国条件者更佳)”,“父母为落实政策的工商业者的对象可优先考虑”。最近一个时期,许多青年同志却又把要找“大学生”、“科技人员”列为第一个条件。对此,服务组的同志曾不解地询问过一位前来登记的女青年,她说:“找大学生时髦,寻科技人员吃香,如果自己不提这个要求,会被小姐妹讲‘不合时宜’。”
  求全难成      
  有一位姑娘在登记表中填着:“希望对方身高1.8米左右,品貌应在一般之上,特别要求学识渊博(最好是研究生,起码是大学生)。家庭出身最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中有住房。”后来这位姑娘来到“征友服务台”,对以上要求又做了补充:“气质要好,有一定风度,性格表面看上去要老实,实际上要爽朗、健谈。懂得应多些,爱好广泛些,处理问题应有主见、老练,家中人口少些,房子没有兄弟姐妹瓜分。”听了姑娘的这番描绘,服务组的同志真感到为难,大千世界,小伙子虽多,可上哪儿去找符合这些条件的“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呢?